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以家为乡,乡不可为也;以乡为国,国不可为也;以国为天下①,天下不可为也。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毋曰不同生②,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则臣得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毋蔽汝恶,毋异汝度,贤者将不汝助。言室满室,言堂满堂,是谓圣王。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故祸不萌。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天下不患无财,患无人以分之。故知时者,可立以为长;无私者,可置以为政;审于时而察于用,而能备官者,可奉以为君也。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
(节选自《管子·牧民》)
注释:
①以国为天下:春秋以前是列国体制,多邦林立,“国”指邦国,“天下”则指统治各个邦国的王朝。
②生:通“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
A.以家为乡为:治理
B.远者不行行:遵从
C.君好之,则臣服之服:服从
D.无私者,可置以为政置:设置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审于时而察于用拔剑撞而破之
B.可奉以为君也越国以鄙远
C.如月如日,唯君之节夫晋,何厌之有
D.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天地和日月譬喻,是想说明君主要有天地一样广博的气度,要像日月一样将光辉播撒到普通百姓的心田。
B.管子认识到上行下效的道理,所以强调君主要有正当的喜好和正确的导向。
C.管子认为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主要因素,君主个人素质的高低,牧民是否得法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
D.文章用类比推理法指出,君主要公正无私,如果偏信小人则将失去贤士的信任与辅佐。小题4: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
(1) 处事迟钝的人,总是落后于形势;吝啬财物的人,一定会失去亲近者;偏信小人的人,总是失掉贤能的人材。
(2)我曾经多次从政(出仕)却总是被国君贬斥,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知道我没有遇到机遇。
(3)怎么能够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在(五人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
小题1:C项“服”不能误为“服从”,应译为“实行”、“实施”。
小题2:A项前一个“而”表示并列,后一个表顺承关系;B项都译为介词“把”;C项前一个“之”译为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项前一个“者”译为“……的人”,后一个“者”是判断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
小题3:原文中“如地如天,何私何亲?如月如日,唯君之节”意思是说君主应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没有偏私,而不是强调广博的气度。
小题4:
(1) “缓者”译为“处事迟钝的人”1分,“后”译为“落后”1分,“所亲”译为名词“亲近者、可以亲近的人”1分,“信”应译为“偏信”而非“信任” 1分。
(2)“三”译为“多次”1分,被动句1分,“不肖”译为“没有才能”1分。
(3)“安”译为“怎么”1分,“屈”使动用法1分,“墓道”状语后置调整语序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