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①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②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乃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以得说,说秦王曰:“胥人③者,其去几④也。成大功者,在因瑕衅⑤而忍⑥之。昔者秦穆公之霸,终不东并六国者,何也?诸侯尚众,周德未衰,故五伯迭兴,更尊周室。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今怠而不急就,诸侯复强,相聚约从,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注:①庑wǔ:有走廊的大屋子。②禽鹿:泛指禽兽。③胥人:小人。
④几jī:时机。⑤瑕衅:可乘之机。⑥忍:下狠心。
小题1: 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斯闻得时无怠怠:危险
B.秦之乘胜役诸侯 役:控制
C.由灶上骚除骚:通“扫”,“骚除”,即“扫除”
D.诸侯复强,相聚约从从:通“纵”,合纵。小题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李斯者,楚上蔡人也。昔者秦穆公之霸
B.秦之乘胜役诸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其如是,孰能御之小题3:下列选项都属于李斯的老鼠哲学(积极改变现状,出人头地)的一项是( )
①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②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
③成大功者,在因瑕衅而忍之 ④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
⑤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小题4:对李斯“西入秦”原因的分析、阐述,最恰当、最全面的一项是( )
A.李斯认为:垢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B.周室卑微,诸侯相兼;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C.“楚王不足事”,“六国皆弱”,而“秦王欲吞天下”,李斯想借说秦、助秦以求取功名富贵。
D.欲助秦“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以求名垂史册。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1)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3分)
(2)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3分)
(3)秦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4分)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像老鼠一样,在于能不能给自己找到优越的环境。
(2)反对世俗,厌恶名利,标榜自己清静无为,与世无争。
(3)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
小题1:怠:松懈,放过。
小题1:A,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判断;代词,用在时间词后,可译作“……的时候”。 B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提宾的标志。C都是介词,表凭借、依靠。D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连词,表假设关系。
小题1:李斯的老鼠哲学由“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句可看出,要积极改变现状,出人头地。②谈论形势,④秦王连横策略,不属于李斯老鼠哲学。
小题1:A.是其追求功名富贵的思想根源,但说明不了“入秦”的原因。B.只表现了秦之强大,仍未准确、全面说出其“入秦”的原因。D.文章并未表现李斯有“名垂史册”之想。
小题1:(1)不肖,1分;处,1分;大意一分。
(2)非世,1分;自托,1分;大意1分。
(3)拜,1分;阴,1分;赍持,1分;大意1分。
【附译文】李斯是楚国上蔡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郡里当小吏,看到办公处附近厕所里的老鼠在吃脏东西,每逢有人或狗走来时,就受惊逃跑。后来李斯又走进粮仓,看到粮仓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积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担心人或狗惊扰。于是李斯就慨然叹息道:“一个人有出息还是没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于是李斯就跟荀子学习帝王治理天下的学问。学业完成之后,李斯估量楚王是不值得侍奉的,而六国国势都已衰弱,没有为它们建功立业的希望,就想西行到秦国去。在临行之前,向荀子辞行说:“我听说一个人若遇到机会,千万不可松懈错过。如今各诸侯国都争取时机,游说之士掌握实权。现在秦王想吞并各国,称帝治理天下,这正是平民出身的政治活动家和游说之士奔走四方、施展抱负的好时机。地位卑贱,而不想着去求取功名富贵,就如同禽兽一般,只等看到现成的肉才想去吃,白白长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强直立行走。所以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最大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标谤自己与世无争,这不是士子的本愿。所以我就要到西方去游说秦王了。”
到秦国之后,正赶上秦庄襄王去世,李斯就请求充当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舍人;吕不韦很赏识他,任命他为郎官。这样就使得李斯有游说的机会,他对秦王说:“平庸的人往往失去时机,而成大功业的人就在于他能利用机会并能下狠心。从前秦穆公虽称霸天下,但最终没有东进吞并山东六国,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诸侯的人数还多,周朝的德望也没有衰落,因此五霸交替兴起,相继推尊周朝。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倘若现在懈怠而不抓紧此事的话,等到诸侯再强盛起来,又订立合纵的盟约,虽然有黄帝一样的贤明,也不能吞并它们了。”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带着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对各国著名人物能收买的,就多送礼物加以收买;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把他们杀掉。这些都是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卿。
恰在此时韩国人郑国以修筑渠道为名,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被发觉。秦国的王族和大臣们都对秦王说:“从各诸侯国来奉事秦王的人,大都是为他们的国君游说,以离间秦国而已,请求大王把客卿一概驱逐。”李斯也在计划好的要驱逐的客卿之列。于是李斯就上书《谏逐客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