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通下逐邪法的作用是( ),( ),( )。

答案

参考答案: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命运的驱使》,完成小题。(共15分)
命运的驱使
① * * 到来之前,我才20多岁。我决心把一生的时光,都溶进调色盘里。那雨中的船、枝上的鸟、泥土中的小花小草、薄暮冥冥中一张张模糊而有生气的脸,把我牢牢地固定在画架前,再也没有想到与它分开。
②然而,1966年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动乱就像从天而降的重锤,把我的世界砸得粉碎。于是,往日那些山光水色、鸟语花香,美梦一般流散了。
③一夜之间,千万人的命运发生骤变;千万个家庭演出了在书本里都不曾见过的怪诞离奇的悲剧。那时在海河边有个地方叫挂甲寺,经常会发现有投河自尽的人。有老者、有青年、有腰间捆着婴儿一同殉难的妇女。每当看到这些下狠心毁掉自己的人时,我的心都会颤栗,心想他们必有许多隐忍在心、难以抗拒的苦痛。于是我便不自觉地虚构起他们生前的故事。我平日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万千感受也都自然而然地向虚构的故事中聚拥而来。开始,我只是把这些故事讲给至亲好友们听。为了安全,我把故事中的人物、地点、社会背景全换成外国的,当做一个个旧的外国小说或电影故事。我以讲故事来排遣郁结心中的情感。
④一个夜晚,外边刮着冷风。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突然跑到我家来。他不等我说什么,便一口气讲了他长长一段奇特的遭遇。我听着,流下泪,夹在手指间的烟卷灭了也不知道。他讲完了,忽然用激动得发颤的声音问我:“你说,将来的人会不会知道咱们这种生活?这种处境?你说,现在有没有人把这些事写下来?可是那就得冒着生命的危险呀!不过,这对于将来的人该是多么有价值啊!” 我们都沉默了。我俩都顺着他这番话思索下去……从此,我便产生了动笔写的念头。
⑤我把自己锁在屋里,偷偷写起来,只要有人叩门,我立即停笔,并把写了字的纸东藏西掖,尽管是片言只语,但是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不堪设想。后来写得多了,我就把这些写好的东西埋藏在院子的砖块下边、塞在楼板缝里,或者一层层粘起来,外边糊上宣传画片,做为掩蔽,以便将来有用时拿温水泡了再一张张揭出来……但藏东西的人总觉得什么地方都不稳妥。一度,我把这些稿子卷成卷儿,塞进自行车的横梁管儿里。这车白天就放在单位里,单位整天闹着互相查找“敌情线索”。我总觉得会有人猛扑过去从车管儿里把稿子掏出来。不安整天折磨着我。
⑥终于有一天,我把稿子悄悄弄出来,用火点着烧了。心里立刻平静下来,跟着而来的却是茫然和沮丧。
⑦以后,我一旦有了抑制不住的写的冲动时,便随写随撕碎,扔在厕所里冲掉;有时写好了,轻轻读给自己听,读到自己也受感动时便再重读几遍,最后却只能恋恋不舍地投进火炉里。当辗转的火舌把一张张浸着心血的纸舔成薄薄的余灰时,我的心仿佛被灼热的火舌刺穿了。写了不能发表,又不能给任何人看,还收留不住,有什么用?多么傻气的做法!多么愚蠢的冲动!多么无望的希望!
⑧但是我必须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充实自己。我发现,我是有良心的,我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我是悄悄地为祖国的将来做一点点事呀!这样,我便再不毁掉自己笔下的每一张纸了。我下了决心,我干我的——不管将来如何,不管光明多么遥远,不管路途中间会多么艰辛和寂寞,会有多大的阻碍,会出现怎样意外的变故。
⑨现在回想起来,这便是我走向文学之路最初的脚步了。
⑩那年我在滇南,那里的亚热带风情使我耳目一新。那些哈尼族人的大茅屋顶、傣族人的竹楼、苗族妇女艳丽的短裙,混在一片棕榈、芭蕉、竹丛、雪花一样飘飞的木棉和蓝蓝的山影之中,令我感动不已。不知不觉又唤起我画画的欲望。我回到家,赶忙翻出搁放许久的纸笔墨砚,呆在屋里一连画了许多天,还拿出其中若干幅参加了美术展览。当时,一些朋友真怀疑我要重操旧业了。不,不,这仅仅像着了魔似的闹了一阵子而已。跟着,潜在心底的人物又开始浮现出来,日夜不宁地折磨我了。我便收拾起画具,抹净桌面,摆上一叠空白的稿纸……
11是啊,我之所以离开至今依然酷爱的绘画,中途易辙,改从写作生涯,大概是受命运的驱使吧!这不单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
(作者冯骥才 有删改)
小题1:文章中作者详细写出了自己在“ * * ”那个特殊年代里最初走向文学之路时的写作经历及心路历程,阅读文章第⑤—⑧段,填写表格。(5分)
“我”的写作经历
“我”的心路历程
偷偷写并用各种方法藏稿子


平静、茫然和沮丧


珍惜写下的稿子

小题2:本文第⑩段作者记叙了自己因感动而重拾画笔,最后又依然回归文学之路的事情。这些记叙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改从写作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命运,“也是同时代人、祖国、民族共同的命运所致”?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出你的理解。(不超过150字)(6分)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以下问题。
纽约中央火车站询事亭上头的时钟告诉人们,现在是差六分钟六点,高个儿的青年中尉仰起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眯缝眼睛注视着这个确切时间。他心跳得浑身震动,再过六分钟,他就会看到十三个月以来一直在他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那个女人了。虽说他从未见过她一面,她写来的文字总是给予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勃兰福特中尉尤其记得战斗最激烈的那一天,他的飞机被一群敌机团团围住了。
他在信里向她坦白承认,他时常感到害怕。就在这次战斗的前几天,他收到了她的复信:“你当然会害怕……勇敢的人都害怕的。下一次你怀疑自己的时候,我要你听着我对你朗诵的声音;对,‘纵使我走过死亡阴影的幽谷,我一点也不害怕灾难,因为你同我在一起。”他记住了,这些话给了他新的力量。
现在他可要听到她本人的说话声了。再过四分钟就六点了。
一个大姑娘擦身而过,勃兰福特中尉心头一跳。她戴着一朵花儿,不过那不是他们约定的红玫瑰。而且,这个姑娘不过十八岁左右,贺丽丝•梅妮尔告诉他,说是三十岁呢。“那又怎么样”他回信说,“我三十二岁。”他实际是二十九岁。
他想起他在训练营里念过的那本书:《人类的束缚》。整本书写满了女人的笔迹。他一直不相信,女人能这样温柔体贴地看透男人的心。她的名字就刻在藏书印记上:贺丽丝•梅妮尔。他弄到一册纽约市电话号码本,找到了她的住址。他写信给她,她复了信,翌日他就上船出国了,但是他们继续书信来往。
十三个月里她都忠实地给他回信。没有接到他来信的时候,她还是写了来。现在呢,他相信了,他是爱她的,她也爱他。
但是她拒绝了请她寄赠照片给他的要求,她说明:“要是你对我的感情是真实的,我的相貌就无关紧要。要是你想象我长得漂亮,我就会总是摆脱不了你不过心存侥幸的感觉。我憎恶这种爱情。要是你想象我长得不好看(你得承认这是更有可能的),那么,我会老是害怕,害怕你之所以不断给我写信不过是因为你孤零零的,没有别的选择罢了。不,别要求我给你照片。你到纽约来的时候,就会看到我,那时候你再作决定吧。”
再过一分钟就是六点了……猛吸了一口香烟,勃兰福特中尉的心跳了。
一个年轻女子正朝他走来。她高高的个儿,亭亭玉立,淡黄色头发一卷卷的披在她纤柔的耳朵后边,眼睛像天空一样蓝,她的嘴唇和脸颊显得温文沉静。她身穿淡绿色衣服,像春天活泼轻盈地来到了。
他迎上前去,没注意到她并没戴着什么玫瑰。看到他走过来的时候,她唇上露出一丝挑逗的微笑。
“大兵,跟我争路走吗”她喃喃地说。
他朝她再走近一步,就看到了贺丽丝•梅妮尔。
她几乎正是站在这位姑娘后边,是一个早已年过四十的妇女。她就快变白的头发卷在一顶残旧的帽子下面。她身体长得过于丰满,一双肥厚的脚塞在低跟鞋里。但是,她戴着一朵红玫瑰。
绿衣姑娘快步走开了。
勃兰福特中尉觉得好像被劈开两半似的,他追随那位姑娘的欲望有多么强烈啊,然而,对这个在精神上曾经真挚地陪伴过和激励过他的妇女,他的向往又是何等的深沉;她就站在那儿。他看得出来,她苍白、丰腴的脸是温柔贤惠的,她灰色的眼睛里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勃兰福特中尉当机立断。他手指抓紧那册用来让她辨认他的《人类的束缚》。这不会是爱情,然而是可贵的东西,是他曾经感激过,而且必定永远感激的友谊……
他挺直肩膀,行了个礼,把书本伸到这个妇女面前,虽然就在他说话的时候,他感到了失望的苦涩。
“我是约翰•勃兰福特中尉。你呢——你是贺丽丝•梅妮尔小姐吧。见到你,我多高兴。我——我可以请你吃顿饭吗”
女人咧开嘴宽厚地微笑了。“我不明白这都是搞的什么,孩子,”她回答说, “穿绿衣裳的那位年轻小姐,她要求我把这朵玫瑰别在衣服上。她还说,要是你请我同你到什么地方去,我该告诉你,她在街那边的饭店里等着你。她说这多少是个考验。”
(美•基履《约会》)

中尉着急见面的女友到底是谁:

A.一个戴着花的姑娘。

B.戴着玫瑰花的40岁女人。

C.一直没有露面的女人。

D.穿绿色衣服的年轻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