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测试目的:1、测试教学者对汉语的词汇、语法、听力、口语教学等所掌握的教学方法运用的熟练程度及随机应变的能力。2、测试教学者普通话和上课时的教态、仪表、声音等表现优劣。二、测试要求:请从以下短文中找出你认为重要的一个语法点和一个词语,在10分钟内请用3种以上的教学方法讲练清楚。讲课时,把下面坐着的监考教师当作学生(中级汉语水平),如在真实课堂一样讲课,不是说课。整个过程用摄像机录制,后交于评委集中打分。 满分:100分。其中词语教学占25%,语法教学占40%,普通话水平占20%,仪表教态占15%。在同一个季节里A:中国南北气候差别很大。B:是啊,北方下大雪的时候,广州到处都开着鲜花。A:听说新疆有的地方,有时一天的气温变化也很大。B:我听说,那有句俗话说:“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A:真有意思。我要是在那儿,恐怕每天都会感冒的。B:在中国,气候最好、最舒服的地方要数昆明了,那儿四季如春。A:可不是吗?要不然怎么叫它“春城”呢?B:寒假我打算去上海,那儿气候怎么样?A:上海的冬天又湿又冷。B:每天我都看电视的天气预报,上海气温比北京高多了。A:北京虽然天气冷,可是屋子里很暖和。B:上海冬天没有暖气吗?A:很多地方没有,人们常常觉得外面比屋里暖和。B:真的吗?A:真的,去年冬天我去过一次。B:你这么一说,我都不想去了。A:别,还是去吧,大的宾馆都有暖气的。B:听说那儿不常刮风。A:这倒是,不过下雨比较多,出去一次,也许会把鞋弄脏的。B:这又是一个麻烦。A:那是小事。我想,上海的风味菜你一定喜欢吃。B:那我秋天去吧。
参考答案:语言点讲解参考词汇:1.气候 2. 差别 3.到处 4. 听说(插入语) 5. 俗话 6.舒服 7.数(shǔ) 8.春城 9.寒假 10.打算(动词;名词) 11. 天气预报 12.暖和 13.觉得 14.宾馆 15. 刮风 16. 弄脏 17.麻烦 (动词;形容词;名词)我想(插入语) 18.风味菜 19季节 20. 四季如春 21. 意思 22. 暖气语法:1.副词“都”(A表示范围,总括:到处都开着鲜花;每天都会感冒;每天我都看电视的天气预报;大的宾馆都有暖气;B加重语气:你这么一说,我都不想去了) 2.动态助词“着”,表示动作的持续,“开着”、“ 抱着”。3. “真” (A副词,表示程度:真有意思;B形容词,真的吗?;真的) 4. “要是”,假设关系连词。5. “恐怕” (副词,表示估计并担心:恐怕每天都会感冒的。相当于“大概”、“也许”)6.“要不然”,连词,“否则,要不”。7. “比”字句:“上海气温比北京高多了”;“外面比屋里暖和”。8.虽然……可是……,转折关系连词。“北京虽然天气冷,可是屋子里很暖和。”9. “那儿气候怎么样?”疑问句; “上海冬天没有暖气吗?”反问句10动量补语:“去过一次”;“ 出去一次”11. “别”, 副词,表示劝阻或禁止。12. “还是”,副词,依旧,照样。“还是去吧”。13. 副词“常常”,否定形式“不常”,“ 人们常常觉得外面比屋里暖和”; “听说那儿不常刮风” 。14. “倒”,语气副词,表示舒缓语气。15.语气助词“的”,表示肯定、确认的语气,“每天都会感冒的”;“大的宾馆都有暖气的”;“ 也许会把鞋弄脏的”。16.比较 (动词;副词),副词:表示程度,“下雨比较多”。17.语气助词:“吗”表示疑问,“呢”表示缓和语气,“吧”也是表示缓和语气。18.指示代词,近指代词“这”; 远指代词“那(那儿)”,“那有句俗话说;我要是在那儿;那儿四季如春;那儿气候怎么样;那是小事”;“那”连词,表示承接,“那我秋天去吧。”19.“不过”,转折关系连词,“不过下雨比较多”。20.“也许”,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也许会把鞋弄脏的”。21.“一定”,副词,必然,肯定。22.副词“又”,表示重复的,“这又是一个麻烦”;表示关联作用的,“上海的冬天又湿又冷”。23.双宾语句:要不然怎么叫它“春城”呢?24.程度副词“最”,“ 最好、最舒服”。25.主谓谓语句:“上海的风味菜你一定喜欢吃。”26.“把”字句,“把鞋弄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