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VC与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鉴别。
参考答案:
ARVC一般临床表现包括晕厥、黑朦、心悸、胸闷、头晕、恶心呕吐及心衰等。
发病时症状轻者为反复的胸闷、心悸,重者表现为晕厥。以本文58例的样本为例,有心悸46例(79.3%),胸闷41例(70.7%),头晕15例(25.9%),黑朦17例(29.3%),晕厥18例(31.0%)恶心11例(19.0%),心衰3例(5.2%)。首次发生晕厥的年龄为9~57(33.5±15.2)岁,其中12例为男性,10例有明确的运动或情绪激动的诱因,几乎所有晕厥者在晕厥前均有心悸、胸闷或黑朦的表现,超过半数的晕厥者伴有恶心欲吐的症状,晕厥时记录到的心电图均提示室速。诱因以运动、劳累或情绪激动多见。9例有高血压病史;4例有明确的右室心肌病家族史。
Brugada综合症
症状表现
Brugada综合征具有较宽的临床疾病谱,从静息携带者、晕厥反复发作者
Brugada综合症心电图
Brugada综合症心电图
到猝死生还者,提示Brugada综合征具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患者多为青年男性,常有晕厥或心脏猝死家族史,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发作前无先兆症状。发作间期可无任何症状。有时心脏病突发或晕厥,发作时心电监测几乎均为室颤。常规检查多无异常,病理检查可发现大多患者有轻度左室肥厚。心脏电生理检查大部分可诱发多形性室速或室颤。
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回顾分析表明,与冠心病患者的猝死不同,具有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特征的患者,其猝死大多发生在10PM至8AM之间,伴有呻吟、呼吸浅慢而困难,有时心脏病突发或晕厥,发作时心电图监护几乎均为室颤。
心电图表现
2002年8月欧洲心脏病协会总结了Brugada综合征的心电特征并将其分为三型:
I型:以突出的"穹隆型"ST段抬高为特征,表现为J波或抬高的ST段顶点≥2mm,伴随T波倒置,ST段与T波之间很少或无等电位线分离;
Ⅱ型:J波幅度(≥2mm)引起ST段下斜型抬高(在基线上方并≥1mm),紧随正向或双向T波,形成"马鞍型"ST段图型;
Ⅲ型:右胸前导联ST段抬高<1mm,可以表现为"马鞍型"或"穹隆型",或两者兼有。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的ST段改变是动态的,不同的心电图图型可以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先后观察到,三种类型心电图之间可以自发或通过药物试验而发生改变。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的ST段改变具有隐匿性、间歇性和多变性。
一般诊断
详细询问病史和家族史是诊断的关键。不能解释的晕厥、晕厥先兆、猝死生还病史和家族性心脏猝死史是诊断的重要线索。如患者出现典型的I型心电图改变,且有下列临床表现之一,并排除其他引起心电图异常的因素,可诊断Brugada综合征:①记录到室颤;②自行终止的多形性室速;③家族心脏猝死史(<45岁);④家族成员有典型的I型心电图改变;⑤电生理诱发室颤;⑥晕厥或夜间濒死状的呼吸。
对于Ⅱ和Ⅲ型心电图者,经药物激发试验阳性,如有上述临床表现可诊断Brugada综合征。如无上述临床症状仅有特征性心电图改变不能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只能称为特发Brugada征样心电图改变。
鉴别诊断
下列情况均可引起"Brugada综合征样心电图改变",临床中应加以鉴别。
⑴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⑵右或左束支阻滞;⑶左心室肥厚;⑷右心室梗死⑸左心室室壁瘤;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⑺急性肺栓塞;⑻Duchenne肌营养不良;⑼遗传性运动失调;⑽纵隔转移瘤压迫右心室流出道;⑾可卡因中毒;⑿杂环类抗抑郁药过量;⒀高钙血症;⒁高钾血症;⒂维生素B1缺乏等。在考虑作出Brugada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时必须排除以上情况。
危险分层
Silvia等基于心脏骤停的危险提出了以下将Brugada综合征患者分为三组的危险分层策略:
A组:高危组,基础状态下ST段抬高并有晕厥发作史。该组患者应置入ICD。
B组:中危组,基础状态下ST段抬高≥2mm,但无晕厥发作史。对该组病人的治疗尚未确定。
C组:低危组,遗传学检测阳性但临床表现型为阴性(静息基因携带者)或经药物激发试验才出现阳性ECG表现者。该组患者一旦出现晕厥、心悸等症状,就应立即对其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