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判断题

高压氧治疗时采用间歇性吸氧,其目的是为了预防氧中毒的发生。

答案

参考答案:对

阅读理解与欣赏

夺 桥

       乌耳姆战役之后,拿破仑命令缪拉率骑兵攻占维也纳,堵死俄军退路,以便一举歼灭。缪拉接到命令后,迅速与俄军遭遇,俄军难以抵挡法军的猛烈攻击,节节退向维也纳,向多瑙河方向逃窜。缪拉急功近利,想一举占领维也纳,结果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不但没有完成任务,还丢失了一个师,而且,整整使法军耽误了两天时间。缪拉的失误使拿破仑火冒三丈,他大骂缪拉是个疯子,为了个人虚荣而影响国家大事。

       为了弥补损失,拿破仑下令强渡多瑙河,加紧追赶库图佐夫率领的俄军。但大桥全被俄军炸掉了,只有维也纳北面有一座被奥军(俄国同盟军)严加防守的桥梁。拿破仑给缪拉下了死命令:必须强占这座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既不能让敌人占领它,更不能让敌人把它炸掉!缪拉硬着头皮接受了任务,但完成任务谈何容易啊!桥上设满了路障,埋了许多地雷,对岸是几门大炮。缪拉意识到,强攻硬拼只有桥毁人亡这一个结局!此时此刻,缪拉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他暗暗下定决心,这次决不能有任何失误!相反,要干得漂亮些,将功赎罪! 

       经过周密调查,缪拉终于有了主意。

       他挑选了一个营的掷弹兵,这些士兵个个英勇善战。缪拉命令他们悄悄埋伏在桥边灌木丛中。他自己则只带领了三个将领,大摇大摆地走上桥头,向敌人走了过去。当他看到守桥奥军急欲点火炸桥时,便高声喊道:“法奥已经停战了,停战协定马上就要签定了,你们还炸桥干什么?”奥军士兵不知真假,但看到他们只有三个人,又听说他们是来谈判的,便带他们到了桥头军营里边。

       缪拉一见到守桥军官,就对他说:“真该谢谢上帝,战争终于结束了,我们两国的皇帝正在签署停战协议呢!我们要见奥厄斯伯公爵,商谈我们双方停火的事。”

       军官立刻派人去请守桥部队司令奥厄斯伯公爵。公爵来到后,缪拉又立刻与他握手,并热情洋溢地对公爵大加夸赞道:“您是奥军的杰出军事指挥家。刚才我们还互相仇视,现在我们可以手拉手欢呼歌唱了。我们的皇帝拿破仑知道您是一位英雄,很想见见您!”这一番恭维是在奥厄斯伯公爵思想上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说的,奥厄斯伯公爵看到缪拉他们与守桥士兵非常轻松地闲聊,根本就没有怀疑这是一个骗局。正当缪拉与公爵谈兴正浓时,埋伏在桥边灌木丛中的法军士兵迅速冲上桥头,把奥军准备炸桥用的燃烧袋子一一抛入河中。当他们即将完成任务时,一名奥军下级军官发现情况不对,急忙向公爵报告道:“公爵,您受骗了,法军来到了!”缪拉立刻对公爵说:“我听说奥军一向纪律严明,怎么会让不懂礼貌的下级这样对您说话!”奥厄斯公爵感到受到了侮辱,立即下令:“将这个目无军纪的人带下去!” 

       这时,法军已基本完成对大桥的占领,所以缪拉笑着对公爵说:“公爵,我想,您应该和他一道去,要不然,我们的将士们会埋怨我的。您看,他们来了!”说完,指了指似乎是从天而降的法军士兵。直到这时公爵才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他怒视缪拉,缪拉则耸耸肩膀,说道:“很抱歉,这是战争,我不得不如此!” 

       这样,法军只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便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大桥。大部队迅速越过多瑙河,去追赶库图佐夫。(节选自殷涵主编《世界上下五千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8月版,有删节)

1、第七段画线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敌当前,缪拉设计欺骗敌人,毛 * * 决定不过黄河,他们是否都在冒险?你认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 * * 和缪拉都在紧急关头化解了危机,两篇文章在表现两人的决策过程上最大的差异是什么?试加以简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没有详写缪拉是怎么想出这个绝妙的办法的,只用了“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和“周密调查”几个词简单地概括,因此故事也就没课文《黄河化险》那么生动了。同学们,学学课文,发挥想象,把缪拉思考的细节写出来,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试一试,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艺复兴”一词,源于法文renaitre,原意为“再生”。意大利艺术史家乔治·瓦萨里在其《绘画、雕刻、建筑名人传》中,始用“再生”一词来概括这个时期文艺活动的特点。16世纪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基本上承袭了这一概念,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的古典时期曾高度繁荣,而到中世纪却衰败下来,甚至湮灭了,直到此时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而得名。——据关绍纪、陈庆军《世界近现代史精要》

材料二:早期文艺复兴仅局限于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的意大利,而且只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展开。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对宗教神学观的冲击是有限的。它更多的是对古典文化传统的继承。而后期文艺复兴几乎遍及西欧各国。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已由佛罗伦萨移至罗马,罗马教皇甚至成为一些人文主义学者、艺术家的赞助人。文艺复兴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而且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展开。它更多的是创新,并因此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

——据齐涛《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

材料三:从14世纪到16世纪,佛罗伦萨虽然名义上仍处于以德国皇帝为首的神圣罗马帝国境内,实质上却是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城市 * * 归资产阶级性质的七大行会掌握,佛罗伦萨居全欧首位的毛织业、银行业的企业主——资本家成为城市政府的主人,也对佛罗伦萨的新文化建设握有领导管理之权,这就为新文化的繁荣滋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据齐世荣《世界近现代史·干部读本》

请回答:

文艺复兴运动中“再生”“复兴”是否符合它的实际?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