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语文实践活动。(9分)

2013年11月 日,举世瞩目的中 * * 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再一次掀起了中国改革的热潮,我区各校积极学习全会精神,某校八·三班“关注热点,振奋精神”的主题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材料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系列策划,《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影响我们的生活。

求学:孩子上学将更加公平,没有重点校之分,不存在择校难题。《决定》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高考不必担心一考定终身,高考科目减少,不分文理科,《决定》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公共服务:要素平等交换,资源均衡配置。

二、《决定》切实落实百姓的需求。

【百姓期待】装修工冯松明在京打工,他希望女儿能有与城里孩子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亮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接入城镇社保体系。

【专家解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的重要前提,是要积极推行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让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

材料二【新闻】2013年秋季入学,全重庆各校取消择校生收费,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入学。

【新闻】今年10月27日至30日,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重庆市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的4个区进行了督导检查。实现了务工子女“全接纳”。重庆市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范围,实行“同城同等待遇”。全市有1320所学校接收了34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入学率达100%。北部新区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1/3。 

小题1:请阅读“热点追踪”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一,谈谈你对这次改革的认识和理解。

答:                                                                              

小题2:“时事调研”小组搜集到的材料二,请你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3分)

答:                                                                               

小题3:“主题发言”小组认为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问题的决策,可以看出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惠及百姓,改善民生;体现了政府关爱人民。同时还想结合中国梦的宏伟蓝图。我们应该支持理解这一决策。请你写一段话,简明顺畅地表达出这个想法。(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示例1,改革关乎民生(受益于群众或者让人民得到实惠)。示例2,改革能实现教育公平,资源配置均衡。

小题2:示例:重庆市取消择校生收费,确保进城务工子女入学率达100%,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意合即可)

小题3:示例一:党的第十八大三中全会教育改革的决策,体现了民意,切实为实现中国梦这一伟大历史复兴作出了具体部署。教育的改革是百年大计,只有教育均衡了,公平了,才能发展;只有教育发展了,民族的振兴才会到来。我们应当支持理解这一决策。

示例二:学习了全会的这一精神,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教育的改革必重视百姓的利益,着眼于公平和均衡,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享受教育方面得到真正的实惠,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我们应当支持理解这一决策。 (评分标准:本小题3分。写到理解三中全会精神,教育改革,1分;联系到中国梦1分,句子连贯简明顺畅,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解此题要认真阅读材料,正确理解材料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写出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

题目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一般思路:(1)读文段,明确每段说什么,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2)筛选重点词语(句子),归纳主要意思(抓主要内容、抓共同点) (3)根据字数限制组织语言答题 一般思路:谁在什么情况下干什么结果如何(根据字数限制确定时间、状况等是否保留);只要语句通顺,能抓住只要内容即可。

小题3:

题目分析:正确理解材料意思,言之成理即可。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