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人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

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美好小题2: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遂以平吴而成晋业 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 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 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碑记,是作者应襄阳知府史中辉之请而写的。文章略去岘山的自然风

貌,而着重抒发由岘山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这在碑记文中是别具一格的。

B.岘山是一座普通的山,但因为晋朝两位开国元勋羊祜、杜预曾在此与吴激战并

最终平定吴国为晋朝立下大功而著名。

C.作者一向反对趋时邀誉,所以文章一方面肯定羊祜、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

一方面对他们的“汲汲于后世之名”,也发出了“自待者厚”的讥评。

D.文章中说到襄人打算把史中辉的事迹刻在石碑上,以和羊祜、杜预的名字一样永远流传。作者是希望史中辉在政事上能更加有所建树。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

                                                                                 

(2)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

                                                                                

答案

A小题1:B小题1:B

小题1:(1)然而它知名于荆州,难道不是因为那些人的原因吗?

(2)既在四周修建了壮观的回廊,又将后轩扩大,使它能与亭子相称。

小题1:盖,超过

小题1:B(①言其功绩。④是说史君重修岘山亭。⑥是说后人对两人的敬仰)。

小题1:.B(“在此与吴激战”误)

小题1: 略

参考译文:

岘山面临汉水,看上去山势突出高大,(实际上)它是周围群山之中较小的一座山。然而它在荆州特别著名,难道不是因为那两个人吗?那两个人是谁呢?是羊祜叔子、杜预元凯。当晋与吴用武力相争时,常常要倚靠荆州,把它作为军事重地,而羊祜社预二人相继镇守在这里,最终削平东吴,完成了晋的统一大业。他们功劳业绩已经超过了当时所有的人。至于他们遗留下来的功劳事迹,广泛传扬于江汉之间,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思念他们,而对于羊叔子的思念尤为深挚。大概是元凯凭他的武功,叔子凭他的仁德,二人的所为虽然不同,然而却都足以流传不朽。

我却很怀疑他们是在急切追求自己后世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呢?传说羊叔子曾登上这座山,很有感慨地告诉他的部下,这山一直矗立在那里,而前代的士人都已湮没无闻了,因此他联想到自己而悲伤。然而(他)惟独没有料想到这座山是因为自己才出名的。元凯在两块石碑上刻了自己的功业,一块安置在这座山上,一块投到汉水深处。(他)知道山峦沟壑会有变化,但不知道石碑也有磨灭的时候。(这传说)难道不说明他们都太重视自己的名声,从而过分地无穷无尽地思想自己的功名了吗?恐怕是(他们)太看重自己,想得太深远长久了吧?

岘山上本来有亭,世人传说是羊叔子当年游历休息的地方。亭子之所以屡兴屡废,就是因为后人敬慕他们的名声而思念他们的人很多。熙宁元年,我的朋友史君中辉凭光禄卿的身份作襄阳知府。第二年,依据亭子旧有的规模,加以扩大、更新;既在环绕着亭子建造了壮观的回廊,又扩展了亭子后轩,使后轩与亭子的大小规模相称。史君辉闻名于当今,在他从政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很高的声望。襄阳人满意于他的行政措施,喜欢跟从着他游览,于是就根据史君的官衔名号,为后轩命名为光禄堂;又想在石碑上记录史君的事迹,来与羊叔子、杜元凯的名声一起流传久远。史君不能阻止这种行为做法,于是他便嘱咐我写一篇亭记。

我认为,史君知道并敬慕羊叔子的风范而(想)沿袭他的遗迹,那么史君的为人和志向(如何)就可以了解了。襄阳人爱戴史君而这样地安居乐业,那么史君的政绩(如何)也可以知道了。这些就是襄阳人想要写下来的内容。(若说)那岘山周围的秀丽风光和笼罩于幽深杳远之中的草木云烟,在空旷原野上时隐时现,这可以供给登高远望写像《离骚》一样忧思愁苦诗文的人,游览观赏,自己来体会。至于这座山的亭子的屡兴屡废,有的本来已有记载,有的不必深究它的详情,(这些)我都不再写了。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述。

单项选择题

一般资料: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现为某单位文员。
求助者的主要问题:心情不好,郁闷、无聊,失眠一个多月。
求助者自述:我在学校的时候就与男友相恋,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年,两个人的感情很好,所以毕业以后就谈及结婚。不久前将男友带回家后,父母却极力反对,认为男友刚刚毕业不能给自己的女儿任何幸福,而且生活还不稳定等等,我迫于无奈就听从父母的意见与男友分手。男友表示理解我的选择,分手后我一直想着男友的种种好处,但是顾虑到自己既然提出分手就不好再去找他。有一天我在逛街的时候看到自己的前男友与一个女孩非常亲密,更是触景生情,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所以之后我就经常给他打电话,希望能够再次和好,但他不给我机会,现在更是以关机来拒绝我,认为我们既然分手了就不能再在一起了。为此,我更加想念和他在一起的日子,心情很不好,经常感到很无聊,现在很郁闷,烦躁不安,有时候晚上会失眠,也不喜欢吃饭,现在比以前瘦了很多。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很烦躁。
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资料:求助者参加工作一年多,是家中的独生女儿,父母对其管教很严格。求助者在咨询的过程中表情一直很沮丧,紧锁眉头,讲话声音很小,穿着整齐,求助者自认为有心理问题,但是自己解决不了。求助者的思路清晰,逻辑也很正常,谈到激动的时候有想哭的表情。
咨询过程:在接待之后,咨询师就与求助者进行了详细的交谈,了解了求助者的情况以后只进行了一次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首先对求助者的处境表示理解,并和求助者讨论了她心理痛苦的原因,其次为求助者做了心理疏导和解释,让求助者忘掉已经过去的、无法挽回的事情,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好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并好好地工作,以后会找到更好的对象。
通过本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有所好转,并明白了“天下处处有芳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道理,表示有能力通过自己的调整使情绪恢复如初。
心理测验:SAS:标准分53.75分,SDS:标准分59分。

关于咨询过程中“关键在于调整心态”指的是( )。

A.社会因素

B.认知因素

C.生物因素

D.躯体因素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