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综合性学习(4分)

春天是一年中最惹人情思的季节,当你走出户外,看到路边的野花一夜间开了,行人的衣衫一天比一天薄了,天空不时飞过一只又一只小鸟,你的心中是否会涌动着一种渴望:让我们去寻春吧!去捕捉春的踪迹,谱写春的赞歌!

小题1:你还会背那首《二十四节气歌》吗?其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一句点出了春天的六个节气。请你选择其中的某一个节气,谈谈这个节气的含义。(2分)

节气:                 (1分) 含义:                       (1分)

小题2: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借景抒情,咏物伤怀。在这桃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春季里,更是引得他们诗兴大发,思如泉涌,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佳作。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歌咏春天的诗句。

答案

小题1:(4分)(1)含义示例:立春: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开始逐渐增多。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温暖,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重组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答对节气1分, 正确写出含义1分,合计2分)

小题2:例: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要求学生能对“二十四节气”了解,能分别说出其含义,并收集相关谚语。本题只是从节气歌的第一句中选择,

小题2:

题目分析:答案不唯一,只要是描写春季的诗词即可。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现在说到砖石建筑物,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塔。也许同志们就要这样想了。“你谈了半天,总是谈些封建和迷信的东西。”但是事实上,在一个阶级社会里,一切艺术和技术主要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过去的社会既是封建和迷信的社会,当时的建筑物当然是为封建和迷信的社会服务的;因此,中国的建筑遗产中,最豪华的、最庄严美丽的、最智慧的创造,总是宫殿和庙宇。欧洲建筑遗产的精华也全是些宫殿和教堂。 在一个城市中,宫殿的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庙宇寺院的美,人民大众都可以欣赏和享受。在寺院建筑中,佛塔是给人民群众以深刻的印象的。它是多层的高耸人云的建筑物。全城的人在遥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它。它是最能引起人们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的。

①在佛教未传到中国之前,我们的国土上已经有过一种高耸的多层建筑物,就是汉代的“重楼”。

②秦汉的封建主常常有追求长生不老和会见神仙的思想;幻想仙人总在云雾缥缈的高处,有“仙人好楼居”的说法,因此建造高楼,企图引诱仙人下降。

③佛教初来的时候,带来了印度“翠堵坡”的概念和形象——一个座上覆放着半圆形的塔身,上立一根“刹”竿,穿着几层“金盘”。后来这个名称首先失去了“翠”字,“堵坡”变成“塔婆”,最后省去“婆”字而简称为“塔”。

④中国后代的塔,就是在重楼的顶上安上一个“翠堵坡”而形成的。

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阶级社会里,关于佛教的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也应该有很多精品

B.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积淀的城市里往往保存着较完美的宗教艺术品

C.凡有佛教传人的国家,都一定会有塔这种建筑

D.“塔”这个概念的产生,是通过对佛教中一些音译术语研究的结果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