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论述题

试述领海的法律地位。

答案

参考答案:

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一定范围的海域。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条的规定, 领海的法律地位主要表现在:1.沿海国的领海主权 领海是沿海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受沿海国主权的管辖和控制。此项主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领空主权。沿海国的领海主权及于领海的上空,因此,外国飞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他国领海上空。

(2)领海立法权。沿海国有权制定和颁布有关领海内航行、缉私、移民、卫生等方面的法律和规章。

(3)开发和利用领海内资源的专属权利。任何国家或个人非经沿海国同意不得开发和利用其领海海域、海床和底土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

(4)沿海航运及贸易权。除非条约另有规定,在一沿海国两港口之间的航行和贸易只能由该国公民经营,外国船舶不得进行这种事业。

(5)属地优越权。沿海国对其领海内的一切人和物(除享受外交特权和豁免者外)均行使管辖权,但通常从国际礼让出发不加行使,除非该行为已危及沿海国的秩序和安全。

2.领海无害通过制度。 无害通过权是指所有国家,不论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其船舶在不损害沿海国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的前提下,均享有自由通过他国领海的权利。通过是指船舶以穿过领海,但不进入或停靠内水以外的泊船处或港口设施为目的而通过领海的航行。无害是指不损害沿岸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

3.沿海国的司法管辖权。虽然从领土主权原则上讲,沿海国对其领海内的外国船舶及其内人员有管辖权,但是,国际实践中,除非在特定情况下,沿海国一般对外国船舶上的人员不行使刑事和民事管辖权。

阅读理解与欣赏

老 屋

朱法元

  说来不怕人笑话,年纪大了,这脾气也越来越倔,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家人呢,竟也像哄小孩似地,一味顺从,尽管有些想法在他们看来实在不可思议。

  这不?随着腊月的临近,我忽然萌生出要回老家过年的念头。这念头一旦生出,便是如此不可更改,谁也说服不了。于是一家人便唯唯诺诺,春节一到,就直奔故乡而去。其实,我回老家过年只是想去看看故乡的那栋老屋。

  应该说,拥有老屋的人是荣幸的,因为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他拥有一份牵挂,一份念想,一份精神寄托。你看,一个人自打呱呱坠地,直到长大成人,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老屋里度过的。老屋就像一个巨大的五彩缤纷的摇篮,把特有的文化丝丝入扣地传承给后代,不遗余力地打造着子孙们的灵魂,在他们的心碑上镌刻着民族的烙印。

  我家的老屋极为普通,它不像一些古民居那般气派,没有御赐的高大门楼,没有“状元及第”之类的牌匾。它坐落在赣西北的一个小山洼里,依山傍水,青瓦灰墙,颇有点儿“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老屋由几个四合院连接而成,正中为祖堂,设大天井采光,其余为偏房,均开小天井。上下堂及厢房均以长廊相连,即便大雨天,家家往来不会湿脚,极为方便。我就出生在一个小天井边上的厢房里。这里以前是爷爷的书房,爷爷是个文化人,自撰一幅对联挂在门上,道是:房坐轻闻风摆竹;门前笑看雨连花。

  老屋后面确有一楠竹林,风吹竹摇,其声潇潇;天井里浮有三五睡莲,小雨丝丝,洒落其上,连成一线。这对联确实写出了真情实景,且韵味高雅,超凡脱俗,令我仰止。

  老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酽酽的割舍不了的亲情。记得在那经济拮据的年头里,有几样东西是家家借来换去互为所用的,比如鸡蛋,谁家来客无菜接待,便找邻居借几个,待自家的鸡下了再还。又如早晨谁家媳妇早起生了火,附近几家为节省一根火柴,便手持一把茅柴,去夹个红炭,引了火种吹着。最有意思的还是杀年猪时节。每逢腊月,各家各户都要宰杀特意养了过年的大肥猪,只要一家杀猪,就一定要给其他人家送上一碗杂碎汤,以示有福同享,也增加些喜气。这样一来,在那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家家杀猪,天天吃肉,其乐融融。

  我便是带着这些美好的回忆奔向老屋去的。然而到了老屋后,却大出所料:老屋变了,变得面目全非了!当我走近它时,它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不见了瓦檐上的袅袅炊烟、地场上戏耍的孩童,也不闻荷锄赶牛的吆喝声、灶间传出的锅铲声和迎客报讯亲切悦耳的犬吠声。老屋沉默了,老屋睡着了,老屋真的苍老了。时过境迁,老屋的人们都盖起了新房,他们搬出了老屋,在山边田野,独家独院,一家一栋,过起了全新的生活。只是老屋被抛弃了,它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在苟延残喘,再过几年,它或许就将变成一片废墟。

  第二天便是除夕,我的心情很低沉。由于年久失修,我家那几间房子同样渐显破败。夜里躺在床上,四面透风,凉气渗入骨髓。此时倍加思念慈母,思念当年那种温馨宜人的氛围。天刚亮,我就起床了,信步走来,却又到了祖堂。遥想从前,年年的今天这里是最热闹的了,早起杀鸡,家家都要到这里来,用一张火纸,洒上鸡血祭祀祖先。时至中午,家家都会端来敬献,焚香鸣炮祭拜一番。到了夜晚,那热乎劲儿就推向了高潮。孩子们聚拢过来,点燃起早就备好的大树蔸,围着篝火笑闹……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历史。

  我陷入了迷茫,望着叔父伯爷们的那些新居和新居里的崭新生活,我想这不正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吗?是啊,老屋老了,正如一个人,他已步入暮年,是该寿终正寝了。可是我又觉得一种失落。是啊,老屋是什么?老屋是家,是族,正是家和族,培植了亲情,又正是无数的同宗同族,凝聚成一个民族的精神。这些东西,该不会像老屋那样,随着金钱的增加、物质的富有而日渐消失吧?须知,这一系列的传统精华,是失之易、复之难的啊!

  回城后,我把这经历告诉友人,并且自我解嘲,悔不该千辛万苦而去,带回一腔惆怅、满腹凄凉。友人思忖片刻,却缓缓地蹦出了一句话:“你这是精神回家!”

  我若有所悟,久久地在心里咀嚼着:“精神——回家!”(选自2009年第5期《散文选刊》,有删改)

1.文中对老屋的描写,表现了老屋前后的哪些特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中,作者引用了“爷爷”自撰的一副对联,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原文,回答问题。

(1)从文中看,“我”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各用两字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在苟延残喘”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最后说“我若有所悟”,从全文看,“我”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