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机制、分类,并举例说明之

答案

参考答案:(1) 概念: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自身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破坏损伤自身的组织和细胞成分,导致组织损害和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发性免疫性疾病。
(2) 机制:
1) 免疫耐受的丢失:下列情况可导致失耐受:Ⅰ抗原性质变异:机体对于原本耐受的自身抗原,由于物理、化学药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性、降解,暴露了新的抗原决定簇。例如变性的γ-球蛋白因暴露新的抗原决定簇而获得抗原性,从而诱发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或通过修饰原本耐受抗原的截体部分,从而回避了TH细胞的耐受,导致免疫应答。Ⅱ交叉免疫反应:与机体某些组织抗原成分相同的外来抗原称为共同抗原。由共同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共同抗体。可与有关组织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引起免疫损伤。例如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细胞壁的M蛋白与人体心肌纤维的肌膜有共同抗原,链球菌感染后,抗链球菌抗体可与心肌纤维发生交叉反应,引起损害,导致风湿性心肌炎。
2) 免疫反应调节异常:TH细胞和T抑制细胞(Ts)对自身反应性B细胞的调控作用十分重要,当Ts细胞功能过低或TH细胞功能过度时,则可有多量自身抗体形成。
3) 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病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下列事实可说明这一情况:①很多自身免疫病如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均具有家族史。②有些自身免疫病与HLA抗原表达的类型有联系,例如人类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关系密切,已有报道将HLA-B27基因转至大鼠,转基因大鼠即可诱发强直性脊柱炎。
4) 病毒因素:病毒诱发自身免疫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是通过改变自身抗原载本的决定簇而回避了T细胞的耐受作用;也可能作为B细胞的佐剂(如EBV)促进自身抗体形成;或感染、灭活Ts细胞,使自身反应B细胞失去控制,产生大量自身抗体。此外,有些病毒基因可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从而引起体细胞变异(不能被识别)而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3) 分类:器官或细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两种类型。
(4) 举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多见于青年女性。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有发热、肾、关节、心、肝、浆膜等损害,病程迁延反复,预后不良。免疫耐受的终止和破坏导致大量自身抗体产生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本病发病机制不明,主要有三个方面: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其他因素如药物和性激素等。多数内脏病变为免疫复合物所介导(Ⅲ型变态反应),其中主要为DNA抗DNA复合物所致的血管和肾小球病变;其次为特异性抗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抗体,经Ⅱ型变态反应导致相应血细胞的损伤和溶解,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急性坏死性小动脉、细动脉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几乎存在于所有患者并累及全身各器官。活动期病变以纤维素样坏死为主。慢性期血管壁纤维化明显,管腔狭窄,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伴水肿及基质增加。①皮肤:约80%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以面部蝶形红斑最为典型,亦可累及躯干和四肢。②肾:约60%患者出现以狼疮性肾炎为主要表现的肾损害。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各种组织学类型均可出现,以系膜增生型、局灶型、膜型和弥漫增生型常见,晚期可发展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③心:约半数患者出现心瓣膜非细菌性疣赘性心内膜炎最为典型。④关节:95%患者有不同程度关节受累。表现为滑膜充血,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紧接上皮处浅表部位的结缔组织内可出现灶性纤维素样坏死。⑤脾:体积略增大,滤泡增生常见。红髓中出现多量浆细胞。最突出的变化是小动脉周围纤维化,形成洋葱皮样结构。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