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李某,男,14岁,正在某中学上初二,父亲是残疾人,父母早年离异。现在和父亲及爷爷奶奶一起住在仅有15平方米的小单间内,没有隔断,连上厕所还要到100米外的公厕,很不方便。家里经济比较困难,只靠爷爷微薄的退休金和父亲几百元的低保金生活。因为长期和爷爷奶奶及残疾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使李某的日常交流遇到了障碍,变得较为沉默。李某的奶奶告诉社会工作者李某经常彻夜不归,总是和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成绩也跟不上,经常考试不及格。现在更是发展到了连续好几天不回家的程度。家人非常担心,由于爷爷奶奶都老了,李某的教育也就成为了难题。平时靠李某的叔叔教育,李某比较怕叔叔,也只有叔叔能管住他。社会工作者经过与李某接触后,发现他的家庭状况是引起李某出现自信心不足的原因,并且不愿意和同学说自己家里的情况。

问题:


社会工作者应采用何种模式来进行干预

答案

参考答案:应采用的干预模式有:
(1)需用较客观的态度,帮助李某发现问题,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
(2)用认知理论,帮助李某分析问题的本质。由于李某最主要的问题为自信心不足,因此可以从李某身上发现较有说服力的优点和优势,使李某明白每个人都有其自身价值;
(3)通过让李某参与小组活动,使李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活动中让李某体现自身价值,逐渐重拾自信心;
(4)通过多次小组活动,鼓励李某勇于同其他人交往、交流和沟通,在活动中,安排李某有机会与他人一起合作,让李某逐渐克服在社会交往中出现的自卑情绪和沟通技巧缺乏的问题;
(5)用认知理论,帮助李某认识到所有问题亦有办法解决,面对问题应勇于承担和克服,而不应消极对待,使李某树立良好的、积极的生活态度,争取更好地融入社会。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