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某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而且由于经常抽烟喝酒,每年的积蓄所剩无几。杜某除了种地、养猪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及体弱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婆婆和丈夫都希望杜某再生一个儿子,可杜某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儿子就离婚来威胁,还会对她施加暴力,杜某也觉得没生儿子是自己没用,丈夫对她的打骂使她在村子里抬不起头做人。村里和她要好的妇女都很同情她。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在她们村里还有不少,但大家都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沉默。杜某曾找过妇联和派出所,他们也都做过杜某家人的工作,但没起什么作用。村民还嘲笑杜某把自己和丈夫的不和拿到外面去议论。杜某感觉活得很累,想过离婚,可是又不知道离婚后自己和女儿可以去哪里,甚至想过自杀,可又舍不得年幼的女儿,于是只能认命。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杜某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杜某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探和了解,来到该机构求助。
问题:
根据增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杜某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
参考答案:1.无力感形成的原因:
(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而产生的,根源于受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和与外在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在社会中行动;
(2)社会环境存在直接和间接的障碍,使人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力,但这种障碍可以改变;
(3)每个人都不缺乏能力,个人的能力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增加;
(4)服务对象都是有能力和有价值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是通过共同活动帮助对象去除环境的压制和无力感,使其获得能力并正常发挥他们的社会功能;
(5)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是合作性伙伴关系。因此,杜某的无力感来源于家庭环境的排挤和压迫,是在家庭结构和互动中的负面经验,另外杜某的社会环境能提供的帮助和支持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