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答案

参考答案:
            小人物扳倒省委书记
  前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受到处理,很多报纸都在刊登“小人物扳倒省委书记”的通讯。石家庄市建委退休干部郭光允从1995年检举程维高,到2003年程维高被“双开”(被开除党籍,开除“省部级待遇”),时间是8年。
  8年算短还是算长,不太好说。从“一个人能有几个8年”来理解,8年是长的。想一想“白驹过隙”的比喻,8年就只是“一转眼”了。尤其“小人物扳大人物”,好比阿甘与泰森打拳,用再长时间也是没戏的,所以只要扳倒了,就算望外之喜,不能言时间长短。
  真正说来,把郭光允的故事说成“小人物扳倒省委书记”是很夸张的。郭光允要拿程维高扳一扳,最多可以说有坚定的信心,但也只是愚公的信心吧。靠愚公的能量,就算“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还真能移得了山不成所以愚公移山,可贵的是精神,倘非“帝感其诚”,太行王屋就永远会在愚公的家门口。
  郭光允再怎么着,只是普通的退休公务员,程维高却是省部级大干部。这种力量对比表明,程维高不是郭光允扳得倒的。不说一个郭光允,就是再多的郭光允一起来扳,扳得动一个“省部级干部”吗所以一个干部被扶起也好,被扳倒也好,作用力都不在“小人物”或曰“老百姓”那里。查处程维高,功劳是一定要记在“党纪政纪”上而不能记在郭光允名下。
  事实上,在“党纪政纪”对程维高发生作用以前,郭光允命运如何呢报道写得清楚:程维高说,“谁要反对我,我就整谁”。于是郭光允因不断检举程维高的问题而被戴上“诽谤省里主要领导”的罪名长达8年,并被开除党籍,还被关进了看守所。
  郭光允被审讯的主要问题是,“匿名(检举)信是不是他写的反程维高集团有没有后台与同伙”这种审讯,关键是到底是谁以及还有谁对程维高进行了“诽谤”,而非检举是否属实。也就是说,无论检举内容如何,只要检举的对象是“省里主要领导”,就属于“诽谤”。所以,郭光允被审讯,名义上是因为“诽谤”,实质上是因为“可恶”。 * * 中,有所谓的“恶攻罪”(恶毒攻击伟大领袖之罪),一切被认为有损于光辉形象的言行,都要严惩不贷。郭光允受到审讯,从审讯的主要内容来看,几乎等同于犯“恶毒攻击省里主要领导之罪”了。
  郭光允检举河北省委书记程维高,组织就开除郭光允的党籍,治安行政机关就判他劳动教养,在这些人当权的地方,“法制”看似很严明,“恶攻”多大的领导,就会在多大的一个地方被专政。“恶攻”单位领导,就在单位里受惩罚。郭光允“恶攻”了省委书记,自然就在一个省的范围内都不会有好日子过了。
  但在真正“依法治理”的地方,翻开任何法典,我想都找不到“恶攻罪”的条文,不会“不得检举本地主要领导”的律令。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文艺不单是作者人格的表现,也是一般人生世相的返照。培养人格是一套工夫,对于一般人生世相积蓄丰富而正确的学识经验又是另一套工夫。这可以分两层说。一是读书。从前中国文人以能熔经铸史为贵。韩愈在《进学解》里发挥这个意思,最为详尽。读书功用在储知蓄理,扩充眼界改变气质。读的范围愈广,知识愈丰富审辩愈精当胸襟也愈恢阔。在近代,一个文人不但要博习本国古典,还要涉猎近代各种学问,否则见解难免偏蔽。这事固然很难。我们第一要精选,不要浪费精力于无用之书。第二要持恒,日积月累涓涓终成江河。第三要有哲学的高瞻远瞩,科学地客观剖析,否则食而不化,学问反而足以梏没性灵。其次是实地观察体验。这对于文艺创作或比读书还更重要。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增加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渺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中可以见出,在一般的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许多著名的悲喜剧与近代小说所表现的学超精神气魄正不让于名山大川。观察体验的最大功用还不仅在此,尤其在洞达人情物理。文学超现实而不能脱离现实,它所创造的世界尽管有时是理想的,却不能不有现实的真实性。近代写实主义者主张文学须有“凭证”,就因为这个道理。你想写某一种社会或某一种人物,你必须对于那种社会人物的外在生活与内心生活都有彻底的了解,这非多观察体验不可。要观察得正确,体验得深刻,你最好投身他们中间,和他们过同样的生活。你过的生活愈丰富,对于人性的了解愈深刻,你的作品就愈有真实性,不至于如雾里看花。

对“韩愈在《进学解》里发挥这个意思”一句中“这个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

B.中国文化以能熔经铸史为贵

C.熔经铸史

D.通过读书培养人格积蓄丰富而正确的学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