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

中国人身上有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这里再次提到的温良,就是我曾经提到过的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中国人之所以有这种力量,这种强大的同情的力量,是因为他们完全地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看看中国人是否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首先,我们来谈谈中国的语言。中国的语言也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那些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其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或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得多。原因在于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其次,我们再指出一个众所周知的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事实。中国人具有惊人的记忆力,其秘密何在?就在于中国人是用心而非脑去记忆。用具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或智力要好得多,后者是枯燥乏味的。

接下来的例子,依旧是体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并得到大家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人的礼貌。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那么其礼貌的本质是什么呢?这就是体谅、照顾他人的感情。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他们完全了解自己的这份情感,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

我们举的中国人特性的最后一例,是其缺乏精确的习惯。这是由亚瑟·史密斯提出并使之得以扬名的一个观点。那么中国人缺少精确性的原因又何在呢?我说依然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正是因为中国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孩子般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显得有些幼稚。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必须承认,就中国人的智力发展而言,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为地限制了。众所周知,在有些领域,中国人只取得了很小的进步甚至根本没有什么进步。这不仅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纯粹抽象科学方面的,如逻辑学。实际上欧洲语言中“科学”与“逻辑”二词,是无法在中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来加以表达的。

像儿童一样过着心灵生活的中国人,对抽象的科学没有丝毫兴趣,因为在这方面心灵和情感无计可施。事实上,每一件无需心灵与情感参与的事,诸如统计表一类的工作,都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小题1:下列对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温良”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它是一种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难以形容的东西。

B.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C.它既不源于推理,也非产之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

D.它源自中国人完全地或几乎完全的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小题2:下列对“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中国的语言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那些受过理性教育的外国人用大脑和智慧来思考和使用反而行不通。

B.中国人是用心而非用脑去记忆的,用具有同情力量的心灵记事,比用头脑和智力要好得多。

C.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

D.中国一向被视为礼仪之邦,中国人很容易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显示出体谅、照顾他人情感的特征。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人身上有一种难以形容的东西,那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智慧的温良,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

B.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不是来源于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生活。

C.外国儿童和未受教育者学习中文比成年人和受过教育者要容易,因为儿童和未受教育者是用心灵来思考和使用语言的。

D.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1:

题目分析:首先找到原文与“温良”相关的语段,把选项带回原文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取舍。B项“它显示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表述与原文不符,据原文第一段“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可知,原文只是可能被误认为,而不是真实的情况。所以选B。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C项“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因为中国人的心灵是纤细而敏感的,它不像头脑或智慧那样僵硬、刻板。”理解有误,原文并没有涉及到“中国人没有僵硬、刻板的习惯”,而是说“中国人缺少精确性”。

小题3:

题目分析:带着思考题回到原文中,找到原句,结合上下句进行比较、理解,可以用排除法。A项“它可能表现为一种缺陷”与原文不符,原文并没有这种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A。B项“中国人的生活是一种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情感的生活”,与原文不符,原文第二段是“这种情感既不是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故排除B。D项“在中国留学的外国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这使得一些浅薄的留学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认为中国人未能使文明得到发展,中国文明是一个停滞的文明”,犯了范围扩大化的错误,故排除D。所以选C。

多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百年来,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追求矢志不渝,付出了巨大艰辛。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

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材料二:

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古希腊时期的剧院遗址

材料三:

民国初年中国的政治发展其实应视为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下图记录了1833~1915年“民主”、“共和”这两个关键词在部分著作和报刊中出现的频率——《真假共和——1912中国宪政实验的台前幕后》

材料四: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五:

新中国的建立,使中国实现了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近代以来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的失败尝试向新型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指出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