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少以门荫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寻擢监察御史,累迁中丞。

张昌宗引妖人迎占,计不轨。彦范谏曰:“昌宗谬横恩,苞祸心,亿测天命,皇神降怒,自擿其咎。逆而不诛,社稷惧亡。请付三司①考治。”不纳。 

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 * * ,属以禁兵。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 * * 李湛等千骑五百人讨贼。令湛就东宫迎中宗至玄武门,彦范等斩关入,士皆鼓噪,时武后处集仙殿,斩易之等庑下。后闻变而起。彦范进曰:“天意人事归李氏。臣等谨奉天意,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后乃卧,不复言。明日,中宗复位,以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

上书戒帝曰:“伏愿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深居宫掖,修阴教以辅佐天子。”帝孱昏,狃左右,不能有所省纳。

时武三思以迁太后衔恚,虑不利诸武,而韦后雅为帝宠畏,且三思与蒸乱,因为帝画策。未几,罢彦范等政事。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令朝朔望。寻出为洺州刺史,改濠州。王同皎谋诛三思,事泄,三思阴令郑愔告变,诬彦范等同逆,乃贬彦范泷州司马。三思又疏韦后隐秽,榜于道,请废之。帝震怒,三思曰:“此殆彦范辈为。”诏有司议罪。大理卿裴谈请即诛斩,家籍没。帝业尝许以不死,遂流瀼州,禁锢终身。三思又请夷彦范等三族,帝不从。三思乃遣周利贞矫制杀之,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

睿宗即位,彦范等并追复官爵,赐实封二百户,还其子孙,谥曰忠烈。

(节选自《新唐书﹒桓彦范传》,有删改)

【注】①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主刑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请付三司考治 考 :审查,拷问

B.修阴教以辅佐天子 修: 讲习

C.而韦后雅为帝宠畏 雅: 娴雅

D.封扶阳郡王,令朝朔望 朝:上朝,朝见小题2:下列语句,能体现桓彦范以国事为重的一组是( )

①以门荫调右翊卫                ②逆而不诛,社稷惧亡

③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     ④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

⑤榜于道,请废之                    ⑥遂流瀼州,禁锢终身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②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彦范向武则天弹劾张昌宗的不轨行径,但是他的上疏,如同泥牛入海。

B.桓彦范等率御林禁兵斩关而入,杀死易之等,逼武则天归还帝位给中宗。

C.桓彦范被加官特进封扶阳郡王,这是中宗对他作为匡复唐室功臣的一种嘉赏。

D.桓彦范被贬为濠州刺史,又遭武三思陷害,被终身流放到瀼州,途中被武三思假托君命派人杖杀。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雅:一向,素来)

小题1:B(①桓彦范做官的原因。⑤武三思所为 ⑥桓彦范被诬陷,遭流放 )

小题1:C(表面看来是尊宠功臣,但从“令朝朔望”可知,这其实是削夺他们的实权。)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年少时因祖先的功勋调右翊卫,升为司卫主簿,不久提拔为监察御史,多次升迁官至中丞。

张昌宗勾结妖人占卜祈求鬼神祸福,图谋不轨。彦范进谏道:“昌宗欺诈额外的皇恩,心里怀着害人的恶意,胡乱预测天意,天神降怒,揭露他的罪恶。谋逆而不被惩罚,国家恐怕要灭亡,请把他交给三司拷问。”(他的谏言)不被采纳。

张柬之将诛杀张易之等,推举他共同商定计策。于是,让彦范、敬晖担任左、右羽林 * * ,把禁军交付他们带领。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 * * 李湛等千骑五百人讨伐祸国之人。让李湛到东宫迎接中宗到玄武门,彦范等攻破城门闯入皇宫。士兵们都擂鼓呐喊,当时武后在集仙殿,(彦范等)在廊下斩杀易之等。武后听到 * * 坐了起来。彦范进谏道:“上天的意旨要政事归还李氏。臣等恭谨地接受天意,希望陛下传位,万世不绝,这是天下(苍生)的幸运。”武后就躺下,不再说什么了。第二天,中宗恢复帝位,任彦范为侍中,并封为谯郡公,赏赐封邑五百户。

彦范上书劝诫中宗:“希望皇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不要居正殿,在外朝干预朝廷政事。应当深居内宫,讲习女子的教化来辅佐天子。” 中宗孱弱昏暗昏聩,亲近身边的侍从,不能有所省察,接纳他的意见。

当时武三思因为武后被贬而心怀怨恨,考虑这件事对武氏家族不利,而韦后一向为中宗宠信敬畏,三思与韦后通 * * 淫乱,于是为中宗出谋划策。没多久,解除彦范等(参与)政务(的权力)。五月,加赏彦范特进一职,封扶阳郡王,让他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不久外调为洺州刺史,改任濠州刺史。王同皎谋划诛杀三思,事情泄露,三思暗地指使郑愔向朝廷告发,诬陷彦范等共同谋反,于是贬彦范为泷州司马。三思又写下韦后不为人知的恶行,在路边张贴,请中宗废掉韦后。中宗震怒,三思说:“这一定是彦范那些人所做。” (中宗)下诏有司审理他的罪过。大理卿裴谈请求立即诛杀彦范,家产户口没收入官。中宗曾已许诺他不死,于是就把他流放到瀼州,终身禁锢。三思又请求夷灭彦范等三族,中宗不从。三思就派周利贞假托君命用棍杖杀掉他。周利贞追到贵州,遇到彦范,就把彦范绑在竹板上拖来拖去,皮肉全部脱落,再用棍杖杀了他,时年五十四岁。

睿宗即位,彦范等人的官爵一同被追复,赏赐封邑二百户,交付给他的子孙,谥号为忠烈。

单项选择题

七音十二律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吗


一个争论已久的话题是:十二音律和七声音阶在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还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所谓十二律,是中国古代的律制,律是指音调,比如用十二个长度不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音调不同的标准音,用以确定乐音的高低,这十二个标准音就叫做十二律,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十二个调。在一首乐曲中,我们一般只使用其中的七个音来构成音阶,即所谓七声音阶。公元1780年,传教士钱德明发表了一篇论文,认为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发明的七声音阶是从中国抄袭的。钱德明的观点,当即遭到了欧洲学者的排斥。法国人沙宛在1898年说,中国的音律是公元前4世纪由亚历山大东征军传入的。
1962年,李约瑟在他的书中说,音律的知识起源于古巴比伦,然后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向东传入了古中国,向西传入了古希腊。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人们仿佛默认了这样一个说法。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大型编钟,这个有关音律起源的争论,又一次喧嚣开来。因为曾侯乙的双音编钟(即在一个钟上可以敲出两个构成三度谐和关系的乐音,这是要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与精湛的制作工艺作为支持的),证实了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音律知识,已经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古希腊。这种在短期内所不可能达到的成就,使人们开始怀疑音律从古巴比伦传入的可能性。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把两个文明古国中音律方面的成就做一番比较。
从古巴比伦的苏米尔出土的陶片上,可以看到竖琴与琴师弹拨的图刻。这些文化遗物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之间,很明显当时的弦乐已经有相当的发展。而多数科技史家认为,和谐音律的认识,最可能源于弦乐。在同时期的中国出现的乐器有笛、陶钟和陶埙。商代出土的乐器种类开始增多了,但没有墓,有二十五弦瑟,十弦及五弦器。这些很先进的弦乐器,不是短时期内能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弦乐器的起源,可能会更早,而源于商代的那些有多种发音的乐器,是可以做音律的测量与分析的。李纯一先生曾对商代不同地区的埙、编磬和编钟做了系统的研究,结论是,那时可能已具备了标准音概念,也就是有了十二律的音乐体系。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二律是和十二个月对应的。在公元前14世纪的中国,有关闰月的制法已有初步的系统,商代天文学家已经知道利用大小月,用一年十二个月并设置闰月来协调月相与季节的关系。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中国已经发明了十九年七闰制,并有系统地进行应用。而古巴比伦人掌握十九年七闰的规律是在公元前5世纪,比中国整整晚了一个世纪。这从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中国从古巴比伦学习十二律音乐体系的说法。
另外,中国古代把二十八宿平均分为4组,每组7宿,分别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乌龟蛇几种动物形象相配,称作四象或四律、四宫。曾侯乙衣服箱上的二十八个宿名,顺时针围绕着一个斗字,这个斗字代表着北斗七星。在西方,古巴比伦平面球形图的出现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1900年潘切斯教授利用大英博物馆收集的一些残片复原了平面球形星图。人们对照古巴比伦平面星图和中国的二十八宿,并没有一个直接相对应的含义,由此可以显示,古中国的天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独立生成的,这对十二音律及七声音阶的起源,有一个值得启发的参照。

下列对“古代中国的音律和天文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对十二音律和十二月相的认识大体上是对应的。
B.中国古代把七宿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这与七声音阶的构成并非巧合。
C.中国古代对音律的认识其实是应用了商代就有的对闰月的认识。
D.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独立生成的,与之相应的七音十二律音乐体系也不大可能是传自西方的。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