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答。(7分)

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和晋唐遗风,在泉州比比皆是,随处可见:那建于唐代的庄严宏伟的千年古寺开元寺和东西双塔,那我国古代桥梁中长度首屈一指的安平桥以及我国最早的梁式跨海长桥洛阳桥,那九日山上东西两面的摩崖祈风石刻,那清源山下的巨大的老君石像,以及南天寺的大石佛……闻名遐迩,有口皆碑。

⑴为加点的同音字组词。(2分)

宏伟——弘(    )桥梁——粱(    )摩崖——摹(    )遐迩——暇(    )

⑵下面所列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悠久古老”中,“久”字笔画数是3画,义为“时间的长短”。

B.“首屈一指”中,“屈”字的起笔是“丿”,义为“弯”。

C.“晋唐遗风”中,“遗”字的起笔是“丶”,义为“遗失”。

D.“有口皆碑”中,“碑”字笔画数是13画,义为“镌刻功业事迹的石碑”。⑶指出这段文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品味其表达效果。(3分)

                                                                       

答案

(1)弘扬 高粱 摹本 闲暇(2分。每个词各占0.5分)

(2)D(2分)

(3)(3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2分)示例:①在内容上,具体说明“悠久古老的中原文化和晋唐遗风,在泉州比比皆是,随处可见”。②句式整齐,表意简洁,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更加突出泉州历史的悠久,人文景观的丰富。(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如只答“增强语势”得1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诗人的审美角色

莱 笙

当下中国诗人角色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陷入后现代语境之中的非史诗遭遇。诗人与生活格格不入,是理想界的生物,是现实中的怪物。二是诗人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应地有着减弱的趋势。不少诗人竭力主张写作的绝对个人化,以审丑取代审美,从口号诗的极端走向口水诗的极端。诗坛上的所有美学纷争都可以从诗人角色问题上找到根源,解决诗歌作品的问题必须从解决诗人自身问题入手。树立恰当的诗人角色成为当前诗歌发展的重要课题。

  鉴此,我提倡诗人要充当“禅师式”的审美角色。

  中国历来喜欢以禅入诗,以禅喻诗。由于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追求言外之意,二者倒是很能沟通,所以诗歌出禅意,禅师也作诗。但大多时候,诗人仅仅停留在以禅喻诗,而没有深入达到以禅师喻诗人,诗人没有注意到引入禅师的处世方式来升华自己。

  禅宗是儒释道三家的融汇,既是宗教,又不是宗教。一般宗教普渡众生,认为自己在岸上,众生在海里,伸手或以其它方法从海里把众生救起来;而禅宗不这样认为,禅师自己就在海里,禅师与众生同在,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伸手拯救,禅师通过与众生打成一片,从而潜移默化感化、点化众生,使之立地成佛。

  显然,这样一种禅师处世方式更容易被众生接受,诗人吸收禅师的这种处世方式没什么坏处。这意味着,一方面自己要成佛,也就是说诗人自身要有极高的涵养;另一方面要与众生一体,感悟和点化众生,也就是说诗人要融入到公众生活中、读者心灵里,在融入中使人接受你的作品。

  诗人的禅师式审美角色贵在“人格魅力”,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素养上的三种追求:

面对现实,感化大众,这是“禅师”似的素养追求。面对现实,不能消极面对,而必须积极面对。诗人不是救世主,也不可能成为救世主,但是诗人应当用救世主般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从这个高度来处理现实生活内容,从而使之“诗化”,使生活得以升华,成为艺术。                                         

品行要正,充满正气。品行不正,何以为人?更何以为诗人?诗人是传播精神之人,自身要正,要弘扬正气,培养 “独立不迁”的人格。

  诗人的境界提高逐步经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最后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一种与天地万物交融的人生自由完美境界。为此,就应当有天人合一、对立统一、始终如一的“三个一”修炼:“天人合一”是灵气的根源,更应是当下诗人人格素养的境界追求。 “对立统一”是灵气的体现和运用,是诗人智慧世界的生态。 “始终如一”既指诗人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又指诗人精神升华的成果,返璞归真,使审美集中化、简约化。

诗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梦想追求,禅师式的审美角色是一种比较高的定位,引导我们跨越崇高与卑微的界限、宏大与琐屑的隔阂、传统与未来的栅栏,使自己的话语解放与时代的社会责任融为一体,获取最大的心灵自由和审美自在。

小题1:下列关于诗人“‘禅师式’的审美角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禅师式”的审美角色要求诗人有极高的涵养,并与众生一体,作众生的榜样,引导众生立地成佛。

B.“禅师式”的审美角色借鉴和吸收了禅宗中禅师的处世方式,众生都能接受。

C.禅师式”的审美角色贵在“人格魅力”在人格素养上,强调诗人要有三种追求。

D.禅师式”的审美角色属较高定位,让诗人获得了最大的心灵自由和审美自在。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中国历来喜欢以禅入诗,以禅喻诗。这是因为两者有不少相同之处,容易沟通。

B.不少诗人竭力主张写作的绝对个人化,因而使得诗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大为减弱。

C.诗人追求境界提高要逐步经历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最后达到一种与天地万物交融的人生自由完美境界。

D.当下中国诗人角色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诗人与生活格格不入,二是诗人的社会责任意识相应地有着减弱的趋势。小题3: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下诗坛上所有的美学纷争,其根源都在于诗人角色问题,要解决诗歌作品的问题,必须先解决诗人自身的问题。

B.说禅宗“是宗教”,是因为它和一般宗教一样都普渡众生;说它“不是宗教”,是因为它普渡众生的方式不同。

C.诗人要达到与天地万物交融的人生自由完美境界,就应当有天人合一、对立统一、始终如一的“三个一”修炼。

D.诗人只要用救世主般的眼光来看待现实,就能使现实生活内容“诗化”,从而使生活得以升华,成为艺术。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