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试比较王充、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答案

参考答案:王充的教育思想。
(1)对谶纬神学的批判。
①反对“信师是古”,主张“极问”。王充认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圣贤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这是一种盲目迷信的恶习,他主张“问难一。这对于打破盲目崇拜孔孟的迷信思想、揭露当时儒家神学的虚妄有重大作用,也是对师生关系、古今关系的一种有益探索。
②王充批评当时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学用相违,所培养的人“但拘一经”,或只知“记诵章句”,犹如鹦鹉学舌,实际运用、动手能力极差。他认为接受教育“贵通”、“贵用”,能通览古今,学用结合,有独立见解,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
(2)关于教育作用。王充与董仲舒类似,也认为人性有善恶,他把人性分为三种:有生来就善的人,是中人以上的人;有生来就恶的人,是中人以下的人;有无善无恶,或善恶混杂的人,是中人。但人性的善恶并非受命于天,而是由自然的“气”构成的。人性“秉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他强调教育对人性形成发展的作用,在他看来,人的善恶关键在于教育:中人之性可以通过教育使之定型,生来就恶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恶为善,生来就善的人也可以通过教育使善为恶。总之,人的善恶在于教育。所以,他强调统治者应该重视教育,发挥教育在治国化民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目标。王充理想的培养目标首先是“鸿儒”,其次是“文人”。他把人才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鸿儒”,能独立思考,著书立说;第二是“文人”,独立思考能力略逊,但文才甚佳,善于写一般的奏章公文;第三是“通人”,文笔谈不上,但能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第四是“儒生”,连博览也谈不上了,只能掌握一门专业(一经),从事教学而已,这是人才的低档次,只比没文化的俗人强一点;第五是“文吏”,受过识字教育,但“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或依靠门第,或攀援权贵,人仕成吏,起用这种人不利于国家实行德治的政策。可见王充特别推崇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是文才,再次才是知识的渊博程度,最看不起专经传授的教师。这固然是出于他对当时经学教育的强烈不满,但轻视一般传授知识的教师也是片面的。
(4)教育内容。王充认为,不能仅学儒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思想僵化,思路狭窄。他认为凡是人类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文化知识都应当学习,应当“博通百家”。
(5)论学习。①学知与闻见。王充坚持唯物主义立场,认为天地之间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他认为,学习应是感性认识(“见闻为”)与理性思考(“开心意”)相结合的过程。②思考与求是。王充认为学习的效果必须通过客观事实和实际效果来“效验”,认识和理论只有符合事实效果,才是正确的。③问难与距师。他对当时儒者“好信师而是古”的盲从、迷信学风进行了尖锐的批评。“问难”不同于一般不明白时的提问,而是质问。问难的对象没有限制,甚至可以是圣贤。圣贤也不可能事事正确,也并非每句话都无懈可击。“距师”,即与师保持距离,也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请大家对比一下董仲舒。

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假定不考虑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该公司按照净利润的10%提取盈余公积。甲公司2007年度财务报告于2008年3月20日批准对外报出,所得税于2008年2月25日汇算清缴完毕。甲公司发生有关事项如下:
(1)2007年12月1日,甲公司因其产品质量问题对吴某造成人身伤害,被吴某提起诉讼,要求赔偿50万元,至12月31日,法院尚未作出判决。甲公司预计该项诉讼很可能败诉,赔偿金额估计在45~51万元之间,并且还需要支付诉讼费用2万元。考虑到公司已就该产品质量向保险公司投保,公司基本确定可从保险公司获得赔偿金20万元。
(2)2008年2月15日,法院判决甲公司向吴某赔偿45万元,并负担诉讼费用2万元,甲公司和吴某均不再上诉。
(3)2008年2月21日,甲公司从保险公司获得产品质量赔偿款20万元,并于当日用银行存款支付了对吴某的赔偿款和诉讼费用。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不考虑其他情况,回答以下问题。

下列关于报表的调整和披露,处理正确的有( )。

A.2008年2月21日,调整减少2008年财务报表中银行存款项目27万元

B.2008年2月21日,调整减少报告年度财务报表中银行存款项目27万元

C.2008年2月21日,调整增加报告年度财务报表中银行存款项目20万元

D.对于保险公司的赔偿款,属于一项或有资产,不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

E.甲公司应该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预计负债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