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李道传字贯之,隆州井研人。父舜臣,尝为宗正寺主簿。道传少庄重,稍长,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虽处暗室,整襟危坐,肃如也。擢庆元二年进士第,调利州司户参军,徙蓬州教授。

开禧用兵,金人窥散关急,道传以诸司檄计事,道闻吴曦反,痛愤见于形色。遣其客间道持书遗安抚使杨辅,论曦必败,曰:“彼素非雄才,犯顺首乱,人心离怨,因人心而用之,可坐而缚也。诚决此举,不惟内变可定,抑使金知中国有人,稍息窥觊。正使不捷,亦无愧千古矣。”曦党以曦意胁道传,道传以义折之,竟弃官归。曦平,诏以道传抗节不挠,进官二等。

时薛拯、胡榘等皆以新进用事,贿赂成风,道传言:“今名优儒臣,实取材吏,刻剥残忍、诞谩倾危之人进矣。”遂求补郡,于是出知真州。城圮弗治,道传甓之,筑两石坝以护并江居民,益浚二壕,又堤陈公塘,有警,则决之以为阻,人心始固。除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初至,即按部劾吏之贪纵者十余人,胥吏为民害者,大黥小逐百余人,释狱之滥系者二百余人,弛负钱一十余万缗。夏大旱,道传应诏言楮币之换,官民如仇;钞法之行,商贾疑怨;赋敛增加,军将推剥,皆切中时病。遂条上荒政,朝廷多从之。与漕臣真德秀振饥,道传分池、宣、徽三州,穷冬行风雪中,虽深村穷谷必至,赖以全活者甚众。摄宣州守,行朱熹社仓法,上饶、新安、南康诸郡翕然应命,人蒙其利。

广德守魏岘劾教官林庠委堂试而任荒政,挟漕臣以凌郡守,且言真德秀轻视朝廷,自专掠美,乞远之。道传上疏力辨,岘坐免。会胡榘为吏部侍郎,荐道传自代。引疾乞去,不许。召令奏事,再辞,又不许,遂入对。上自宫掖,次及朝廷,以至侍从、台谏阙失,尽言无所讳,帝不以为忤。除兵部郎官,辞未就。监察御史李楠觇当路指意,乞授以节镇蜀,遂出知果州。至九江,得疾卒,年四十八,诏特转一官致仕,谥文节。

道传自蜀来东南,虽不及登朱熹之门,而访求所尝从学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笃于践履,气节卓然。于经史未有论著,曰:“学未至,不敢。”于诗文未尝苟作,曰:“学未至,不暇。”一日以疾谒告,真德秀造焉,卧榻屏间,大书“唤起截断”四字,知其用功慎独如此。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九十五》)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蓬州教授徙:调任

B.道传以义折之 折:拒绝

C.于是出知真州 知:任职

D.朝廷多从之从:听从小题2:下列各项都能表明李道传“关爱百姓”的一项是

①玩索义理,至忘寝食                   ②道传甓之,筑两石坝以护并江居民

③释狱之滥系者二百余人                 ④弛负钱一十余万缗

⑤于诗文未尝苟作

A.②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道传听说吴曦造反的事后,在给杨辅的信上说:“吴曦本来就不是个雄才,虽然他作逆兴乱,但是他的部下人心分离报怨,凭借着老百姓的人心所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拿下。”

B.薛拯、胡榘等人都以新入仕途而得势,他们贿赂成风,于是道传上奏:“现在有名望的优秀儒臣,沦为有才能的吏,而那些刻薄残忍、傲慢 * * 诈的人却得以进用。”

C.李道传在真州任职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只是“在陈公塘四周设堤,有警报就决开堤坝作为屏障”这件事,就使当地人心马上稳定了下来。

D.有一天李道传因病请假在家,真德秀来造访,见他在屏间设一卧榻,屏上写“唤起截断”四个大字,知道他用功慎独到了这样的地步。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道传上疏力辨,岘坐免。会胡榘为吏部侍郎,荐道传自代。(5分)

(2)虽不及登朱熹之门,而访求所尝从学者与讲习,尽得遗书读之。(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道传上疏,竭力辩驳,魏岘获罪免职。正值胡榘任礼部侍郎,举荐道传代替自己的职务。(注意:“力辩”“坐”,“自代”宾语前置各1分,整体通顺2分。)

(2)虽然未能到朱熹门下拜谒,但他访求到了曾经跟朱熹学习过的人,与他们一同谈道学习,得到了朱熹的全部遗著,并且阅读了一遍。(注意:“虽”“从学者”“遗书”各1分,整体通顺2分。)

小题1:【折:说服。】

小题1:【①是勤奋读书。⑤是说他作诗文的严谨态度。】

小题1:【应该是做了三件事后,人心才开始稳定下来,还有前边的修城墙等。】

小题1:略

参考译文:

李道传字贯之,隆州井研人。父亲李舜臣,曾经任宗正寺主簿。道传小时候端庄稳重,年龄稍大后读河南程氏的书,推究探析义理,以致废寝忘食,即使在暗室之中,他也正襟危坐,一派严肃的样子。庆元二年考中进士,调任利州司户参军,又改为蓬州教授。

开禧年间北伐时,金兵急切地想攻取散关,道传因各司发檄文之事,路上听说吴曦造反,他内心的痛苦和悲愤在动作和脸色上表现出来。于是派遣门客走小路给安抚使杨辅去送信,论说吴曦必然失败,信中说:“吴曦本来就不是个雄才,作逆兴乱,(他的部下)人心分离报怨,(凭借着老百姓的)人心所向,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他拿下。如果决定了这一措施,不仅内乱可以平定,而且也使金人知道中原有人,稍微止息入侵。纵然不胜,也无愧于千古了。”吴曦的同党拿吴曦的旨意来胁迫道传,道传以道义将他们说服,他们最终弃官而归。吴曦叛乱被平定后,皇帝因为道传坚贞不屈,下诏将他进官二等。

这时薛拯、胡榘等人都以新入仕途而得势,他们贿赂成风,道传上奏:“现在有名望的优秀儒臣,沦为能吏,而那些刻薄残忍、傲慢 * * 诈的人却得以进用。”于是请求外出任职,出知真州。城墙毁坏,道传命人用砖砌起,筑起两道石坝来护卫沿江两岸的居民,加深两条护城河,又在陈公塘四周设堤,有警报就决开堤坝作为屏障,人心开始稳定。又任提举江东路常平茶监公事。刚到任,他就弹劾所属的十几个贪官,被施以墨刑驱逐出境的小吏有一百多人,释放了二百多个被滥捕入狱的犯人,放免了十万多缗的债钱。夏天大旱,道传应诏陈说纸币的改换令官民恨之入骨,钞法施行造成商贾疑怨,赋敛增加军将盘剥的情况,都切中时弊。于是逐条呈上治荒策,朝廷大都听从。与漕臣真德秀赈济灾荒,道传分管池州、宣州和徽州,严冬时节,穿行在风雪之中,即使是偏远的山乡村野也一定要到达,很多人依赖他得以保全性命。摄宣州太守,推行朱熹的社仓法,上饶、新安、南康等郡都纷纷响应,百姓因此而受益。

广德太守魏岘弹劾教官林庠放弃堂试而任救济之职,挟持漕臣欺凌太守;而且说真德秀轻视朝廷,独断专行且夺取别人的功绩、美名,请求远置他。道传上疏,竭力辩驳,魏岘获罪免职。正值胡榘任礼部侍郎,举荐道传代替自己的职务。道传称病离朝,未被允许。皇帝召他奏事,再推辞,又未被允许。于是他入廷奏对,上自宫中,次及朝廷,一直到侍从、台谏,其中的缺失,他和盘托出,无所顾忌,皇帝也不以为忤逆。授兵部郎官,辞谢没有就任。监察御史李楠窥视当权者的意旨,请求授道传节度使镇蜀,于是道传出任果州。到达九江时,患病去世,卒年四十八岁,皇帝下诏特赐转一官退休,谥号为文节。

道传从蜀来到东南,虽然未能到朱熹门下拜谒,但他访求到了曾经跟朱熹学习过的人,与他们一同谈道学习,得到了朱熹的全部遗著,并且阅读了一遍。他笃于实践,气节高超。没有经史方面的论著,他说:“学问没有达到一定高度,不敢写。”对待诗文也未尝随意创作,他说:“学问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没有时间创作。”有一天李道传因病请假在家,真德秀来造访,见他在屏间设一卧榻,屏上写“唤起截断”四个大字,知道他用功慎独到了这样的地步。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