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听说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知:知识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牙齿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句读之不知

B.①吾从而师之②择师而教之

C.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其皆出于此乎

D.①圣人之所以为圣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对比论证的一组是( )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④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⑤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反对比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节选段落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述了从师的重要性。

B.作者推崇儒学,他所说的“道”即指儒家思想,“业”即指儒家经典。在佛、老思想盛行的唐代,作者持有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

C.作者认为“道在即师存”,在学问面前人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这充分体现了他“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

D.作者只从士大夫们的荒谬话语中点明了师道不复的原因,进而对所谓君子们的愚昧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批驳与嘲讽。小题5: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分)

译文: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分)

译文: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2)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就被认为近于谄媚。

(3)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小题1:C(A闻:懂得。B知:知道  D齿:并列 )

小题1:B(两个“而”均表示承接关系;A.①之,助词,的。②之,宾语前置的

小题1:略

小题1:略

小题1:略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