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胡世宁,弘治六年进士。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除德安推官。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他日复请湖田,持不可。迁南京刑部主事。应诏陈边备十策,复上书极言时政阙失。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服阕赴京。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再知宝庆府。岷王及镇守中官王润皆严惮之。迁江西副使。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宁府威日张,不逞之徒群聚而导以非法,上下诸司承奉太过。数假火灾夺民廛地,采办扰旁郡,蹂籍遍穷乡。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宸濠闻,大怒。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右都御史李士实,宸濠党也,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言,世宁狂率当治。命未下,宸濠奏复至,指世宁为妖言。乃命锦衣官校逮捕世宁。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修烽堠,时巡徼,以振军威,通道路。诏悉行之。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昌化伯以他姓子冒封,下廷议。世宁言:“吾辈不得以厚赂故,诬朝廷”,萼为色变。诸大臣皆忌之。帝始终优礼不替。(节选自《明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孝宗已不豫,犹颔之颔:点头同意。

B.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檄:发文书。

C.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引:退却

D.萼议欲销兵,世宁力折之折:折断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B.指世宁为妖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乃谪戍沈阳乃遂收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D.吾辈不得以厚赂故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B.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C.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D.请于都御史俞谏/任汉中专委一人/或别选公忠大臣镇抚/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4分)

(2)世宁陈方略,请选将益兵,立赏罚格,严隐匿禁。(4分)

(3)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

(1)大意1分,“列”“权”“幸”每处1分。“列”译为“列举”,“权”译为“权臣”,“幸”译为“庞臣”。

(2)大意1分,“陈”“益”“格”每处1分,“陈”译为“陈述”,“益”译为“增加”,“格”译为“制度”。

(3)大意1分,“及”“疏”“窾”每处1分。

(参考译文)

胡世宁,是弘治六年进士。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暴,并且知晓军事。授职为德安推官。岐王刚到藩国,随从官员骄横,胡世宁抑制了他们。后来又要求给他湖田,胡世宁坚持不同意。迁任南京刑部主事。按照皇上诏书吩咐献上了边防守备的十条策略,又上书极力陈述当时政治过失。当时孝宗已患病,仍对此点头同意。

迁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濬多次杀戳掳掠官吏百姓,胡世宁秘密发文书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因母亲去世回乡。守丧服满赴京。路过沧州,流窜寇贼攻城很急,胡世宁随即飞驰入城,策划防守之计。寇贼攻城七昼夜,不能攻破,率军退去。再任宝庆府知府。岷王及镇守宦官王润都很惧怕他。迁任江西副使。当时,宁王朱宸濠骄横有异心,没有人敢说,胡世宁很愤怒。正德九年三月,上疏说:“宁王府威势日渐扩大,不法之徒群聚在一起而引导他违法,上下众官员奉承过分。多次借火灾夺取百姓的宅基地,采办贡品侵扰旁近府郡,践踏遍及穷乡僻壤。请求在都御史俞谏辖下、委任一专人管理汉中事务,或另选公允忠诚的大臣镇抚。明令宁王只治理他的藩国,不要阻挠有关官员,以平息祸乱根源,消除意外变故。”朱宸濠知道后,大怒。就列举胡世宁罪状,并上下打点贿赂那些权臣和皇帝宠信之人,一定要杀掉胡世宁。右都御史李士实,是朱宸濠党羽,与左都御史石玠等上书说,胡世宁狂妄草率应当惩治。诏命还没有下达,朱宸濠的奏章又到了,指责胡世宁制造妄言。于是命锦衣官校逮捕胡世宁。胡世宁于是逃亡到京师,自投锦衣卫监狱。在狱中三次上书说朱宸濠谋反的情状,皇帝最终没有省悟。关押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相上奏章援救,于是将胡世宁发配到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朱宸濠果然造反。胡世宁从戍守处起用为湖广按察使。不久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巡察安抚四川。胡世宁陈述方略,请求选调将领增加士兵,建立赏罚制度,严禁隐藏 * * 人。整个烽火台和瞭望哨,时时巡察,以振军威,打通道路。下诏全部照办。

胡世宁品格严肃庄重,做官廉洁。疾恶如仇,而举荐贤才唯恐没做到。都御史马昊、陈九畴被牵连废除官籍,副使施儒、杨必进因官吏考察被罢免,御史李润、副使范辂被当权派压制,胡世宁连续上奏章举荐他们。他与人谈论,言语迟钝难以出口;到了写奏疏时,援古据今,能切中要害。桂萼主张裁减军备,胡世宁有力地批驳了他。昌化伯以他姓子弟冒受封赐,交由朝廷官员讨论。胡世宁说“我们这些人不能因为得了别人厚礼的缘故,欺骗朝廷”,桂萼听了后脸色很难看。众大臣都忌恨他。皇帝始终以礼相待不替换他。

综合题

材料一 李鸿章1895年3月19日在日本马关指出:“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 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奋图强。 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第131〜132页

材料二尽管中国的抗日战争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后已成为世界大战的一部分,但国共军队牵制了 100万日本军队的事实并没有在后来的历史记录中得到充分重视。…… (但)没有中国的抗日战争,二战在欧洲战场的战事会更加朴朔迷离,出现其他变数。

——《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专家米德博士评价中国抗日战争》

材料三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注:中 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台湾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所谓“日蒋条约”是非法的,无效的,应予废除。)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 这一见解。

——1972年9月29日《中日建交联合声明》

(1) 根据材料一,简单评述李鸿章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认识。(5分)

(2) 指出材料二中欧洲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地位的看法有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 认识变化的依据。(5分)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的主要原因。(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