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改错题

材料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福建英湖社再夺高产冠军――花生亩产13421斤”、麻城建国一社出现了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36900斤”。(摘自1958年人民日报)

材料二:袁隆平,一个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他培育的“籼型杂交水稻”新品种,每亩增产20%至30%,现国内已推广种植12亿亩,每年增产粮食300亿公斤。他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材料一的报道反映了当时全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这一运动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挫折,请说说它为什么会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到挫折。(4分)

(2)材料一、二对于发展农业的不同做法,给我国发展国民经济带来什么启示?(4分)

答案

(1)大跃进(2分);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们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2分)。

(2)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2分);依靠科技,科技兴农(2分)。等

题目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较大。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的失误大跃进运动。其原因主要是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我们经济发展造成巨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较大。发展农业的正确做法必须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任何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行为必然失败,比如大跃进运动等。推动农业的发展必须尊重科学,努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所以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谈谈诗与趣味的培养

  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她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是社会真相的作品,而纯粹是福尔摩斯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看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如果只就故事说,陈鸿的《长恨歌传》未必不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或洪昇的《长生殿》,元稹的《会真记》未必不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兰姆的《莎氏乐府本事》未必不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但是就文学价值说,《长恨歌》《西厢记》和莎士比亚的剧本都远非他们所根据的或脱胎的散文故事所可比拟。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莎氏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来说,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或者崔颢的《长干行》:

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里面都有故事,但是这两段故事多么简单平凡。两首诗之所以为诗,主要不在这两个故事,而在故事后面的情趣,以及抓住这种简朴而隽永的情趣,用一种恰如其分的简朴而隽永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本领。这两段故事你和我都会说,这两首诗却非你和我所作得出,虽然从表面看起来,它们是那么容易。读诗就是要从此种看来虽似容易而实在不容易做出的地方下功夫。就要学会了解此种地方的佳妙。对于这种佳妙的了解和爱好就是所谓“趣味”。

1.本文作者希望青年喜欢读诗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中“诗的特质”的内涵是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所谓的“趣味”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读诗,须在《长恨歌》《西厢记》喝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寻出《长恨歌传》《会真记》和《莎氏乐府本事》之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其中,“所寻不出来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