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何并字子廉,祖父以吏二千石自平舆徙平陵。并为郡吏,至大司空掾,事何武。武高其志节,举能治剧①,为长陵令,道不拾遗。

徙颍川太守,代陵阳严诩。诩本以孝行为官,谓掾吏为师友,有过辄闭阁自责,终不大言。郡中乱,王莽遣使征诩,官属数百人为设祖道,诩据地哭。掾史曰:“明府吉征,不宜若此。”诩曰:“吾哀颖川士,身岂有忧哉!我以柔弱征,必选刚猛代。代到,将有僵仆者,故相吊耳。”

是时颍川钟元为尚书令,领廷尉,用事有权。弟威为郡掾,赃千金。并为太守,过辞钟廷尉,廷尉免冠为弟请减死罪一等,愿蚤就髡钳②。并曰:“罪在弟身与君,律不在太守。”元惧,驰道遣人呼弟。阳翟轻侠③赵季、李款多蓄宾客,以气力渔食闾里,至 * * 人妇女,持吏长短,从横郡中,闻并且至,皆亡去

并下车求勇猛晓文法吏且十人,使文吏治三人狱,武吏往捕之,各有所部。敕曰:“三人非负太守,乃负王法,不得不治。钟威所犯多在赦前,驱使入函谷关,勿令污民间;不入关,乃收之。赵、李桀恶,虽远去,当得其头,以谢百姓。”钟威负其兄,止洛阳,吏格杀之。亦得赵、李他郡,持头还,并皆县头及其具狱④于市。                           (节选自《汉书》)

【注释】①剧:复杂混乱的地方。②髡钳:刑罚名,剃去头发。这里泛指刑罚。③轻侠:不怕死的强盗。④具狱:罪状。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官属数百人为设道祖:饯送

B.有过闭阁自责辄:就

C.并为太守,辞钟廷尉过:路过

D.将有僵仆者,故相耳吊:哀悼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何并有才干的一组是(  )(3分)

①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道不拾遗 

②代到,将有僵仆者,故相吊耳

③罪在弟身与君,律不在太守     

④使文吏治三人狱,武吏往捕之,各有所部

⑤钟威负其兄,止洛阳,吏格杀之 

⑥亦得赵、李他郡,持头还,并皆县头及其具狱于市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何并,字子廉,祖籍平舆。祖父和父亲都从郡吏起家,后来都凭借郡守的身份从平舆迁移到平陵。

B.严诩本来用孝行治理颍川,认为掾史是师友。掾史一有过错,他就闭门自责。知道接任他的是何并,忧心忡忡。

C.颍川人钟元担任尚书令兼廷尉,出面为弟弟说情,请求何并将其弟弟钟威由死刑减一个等次,从轻处理,遭到了何并的严词拒绝。

D.阳翟对赵季、李款蓄养宾客不以为然,抱以轻视态度,却仗恃权势鱼肉乡里,无恶不作。小题4:把上述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哀颖川士,身岂有忧哉!我以柔弱征,必选刚猛代。(5分)

(2)以气力渔食闾里,至 * * 人妇女,持吏长短,从横郡中,闻并且至,皆亡去。(5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

小题1:略

【附参考译文】

何并,字子廉,祖父凭借禄秩二千石的郡守身份从平舆迁到平陵。何并起初担任郡中小吏,直至大司空掾,侍奉何武。何武认为他志向品节崇高,以有治理复杂混乱地方的才能的名义举荐了他,让他担任长陵县令,长陵县道不拾遗,社会安定。

何并升任为颍川太守,接替阳陵人严诩,严诩本来用孝行治理颍川,认为掾吏是师友。掾史一有过错,他就闭门自责,最终也不严词训斥。郡中出现混乱局面,王莽派人征调严诩,属下官员几百人在路边替他设宴饯行,严诩坐地而哭。掾史问:“您是受到吉祥的征召,不应该这样吧!”严诩说:“我是为颖川的士人哀痛,我自己哪里有什么忧愁呢!我因为柔顺而被征用,(我一走就)一定会选用一个刚强威猛的人来接替我。接替我的人一到,将会有人要遭受酷刑,所以哀悼他们罢了。”

这时候颍川人钟元担任尚书令兼廷尉,位高权重。他弟弟钟威担任郡掾,贪污了很多钱。何并要去担任颍川太守,拜访辞别钟廷尉。钟廷尉免冠为弟弟说情,请求何并早点将其弟弟钟威由死刑减一个等次,希望从轻处理,接受一般的刑罚。何并说:“是你弟弟和你犯了罪,得依照法律来量刑,能否从轻处理,可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钟元害怕了,赶快派人向弟弟通风报信。阳翟有两个亡命之徒赵季、李款豢养着许多宾客,仗恃权势在乡里侵夺别人的财产,甚至欺侮良家妇女,掌握着官吏们的把柄,在郡中横行霸道,听说何并即将赴任,都逃跑了

何并到任后,寻找勇敢威猛并且通晓法律的官吏将近十人,让他们处理三个人的案件,武吏去捉拿罪犯,各司其职。武吏下命令说:“不是这三个人得罪了太守,是他们触犯了王法,不能不治罪。钟威犯的错误大多在朝廷大赦之前,流放到函谷关,不能让他危害民间;如果他不服处置,就逮捕了他。赵季、李款是凶恶之人,虽然逃到远方去了,应该逮回他们,用他们的头来向百姓赔罪。”钟威仗恃他哥哥的权势,不服从官府的处置,走到洛阳就被官吏杀死了。赵、李二人也在其他地方被捉住,带回他们的头颅。何并在街市上公布他们的罪状,悬挂他们的头示众。

阅读理解与欣赏

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乃使张仪至楚,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嫁女娶妇,长为兄弟之国。”楚王说而许之。群臣皆贺,陈轸独吊。王怒曰:“寡人不兴师而得六百里地,何吊也?”对曰:“不然。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秦合则患必至矣!”王曰:“有说乎?”对曰:“夫秦之所以重楚者,以其有齐也。今闭关绝约于齐,则楚孤,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张仪至秦,必负王。是王北绝齐交,西生患于秦也。两国之兵必俱至。为王计者,不若阴合而阳绝于齐,使人随张仪。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王曰:“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乃以相印授张仪,厚赐之。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 * * 随张仪至秦。

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闻之,曰:“仪以寡人绝齐未甚邪?”乃使勇士宋遗借宋之符,北骂齐王。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张仪乃朝,见楚使者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使者怒,还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发兵而攻秦。陈轸曰:“轸可发口言乎?攻之不如因赂以一名都,与之并兵而攻齐,是我亡地于秦,取偿于齐也。今王已绝于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魏章击之。

春,秦师与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虏屈匄及列侯、执珪七十余人,遂取汉中郡。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袭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楚人闻之,乃引兵归,割两城以请平于秦。

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之谓大丈夫也。

(选自《资治通鉴》第三卷)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王能听臣,闭关绝约于齐诚:的确。

B.君臣皆贺,陈轸独吊:悼念死者。

C.今闭关约于齐,则楚孤绝:穷尽。

D.是吾合齐、秦之交而天下之兵来:使……到来,招致。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从亲目遇而成色

B.使秦女得大王箕帚之妾何其然也

C.寡人不兴师得六百里地后人哀之不鉴之

D.夫秦之所以重楚者,其有齐也则天地曾不能一瞬小题3:下面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陈轸“远见卓识”与楚王“利令智昏”的一组是(   )(3分)

A.群臣皆贺,陈轸独吊 ;愿陈子闭口,毋复言,以待寡人得地。

B.以臣观之,商於之地不可得而齐、秦合;齐王大怒,折节而事秦,齐、秦之交合。

C.是吾合齐、秦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韩、魏闻楚之困,南袭楚,至邓。

D.张仪佯堕车,不朝三月;楚王不听,使屈匄帅师伐秦。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面对秦国主动向楚示好、请求楚国与齐国绝交的提议,陈轸头脑冷静,洞察了其中的阴谋,力排众议,勇敢地向楚王陈述自己的意见。

B.楚王因为贪小便宜,利令智昏,痛失齐、楚交好的大局,导致最后陷入四处受敌、被迫割地向秦求和的不利境地。

C.孟子认为为了秦国的大一统事业,张仪能屈能伸,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顺利达到分化齐楚两国的目的,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D.张仪回国后故意不上朝,吊足了楚王的胃口;楚王一错再错,派人辱骂齐王,把昔日的盟友齐国推向了秦国的怀抱。小题5: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秦奚贪夫孤国,而与之商於之地六百里?(3分)

(2)苟与吾地,绝齐未晚也。(3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