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每道包含一段短文,短文后面是一个不完整的陈述,要求你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来完成这一陈述。注意:供选择的答案有时可能是短文内容的一个复述,有时则满足了陈述中其他方面的要求,你的选择往往与所要求最相符合。
请开始答题:

阅读下文,并回答下列题:
(1) 大气里飘散着黑烟,江河里漂浮着秽物,是很直观的环境污染,但人们很少能注意到自己脚下的土地也正遭受着严重污染。有的专家说,看得见的污染不一定是最要命的污染。土壤的物理特性决定土壤极易被污染,而土壤污染是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一般不易为人们所觉察。跟大气和水体比较起来,土壤对污染物的容纳能力要大很多,但土壤一旦被污染就很难清除。
(2) 美国在上个世纪曾经启动了一项超级基金计划,投入200多亿美元净化地下水。计划执行一段时间后,科学家发现,经过净化处理的地下水,水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原因是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物使净化后的地下水再次受到污染。由此,土壤污染被当作一个重要的环保课题提了出来。

对文(2)的分析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A.在各类污染中,土壤污染最应受到重视

B.治理土壤污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C.在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中要重视土壤污染问题

D.美国治理土壤污染的计划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答案

参考答案:C

解析: 本段的关键句是“由此,土壤污染被当作一个重要的环保课题提了出来”。前面列举美国的例子是为了引出这一关键句。因此答案为C。能够迅速抓住关键句,便能准确得出答案。

问答题

我们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为该实验的装置图,实验时首先利用太阳光测出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f,请你仔细回顾当时的实验过程,根据平时的阅读,收集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面有四种实验设计方案:

甲:分别把点燃的蜡烛放在1倍焦距f和2倍焦距2f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分析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乙:除甲中的做法外,还应该把蜡烛放在大于2f的某一位置和大于f小于2f的某一位置,观察并记录对应的成像情况,才能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丙:把点燃的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的位置逐渐移近,通过不断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并记录在屏上能否成像,以及所成像的特点,包括观察所成像随蜡烛位置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尤其是在f和2f处所成像的情况,从而总结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丁:与丙不同的是,将蜡烛从靠近凸透镜的位置逐渐远离,其他步骤相同.以上四种方案中,哪些是科学合理的.______(选填“甲”、“乙”、“丙”、“丁”)

(2)同学们将蜡烛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蜡烛经过______位置以后,所成实像由缩小变成放大;经过______位置以后由实像变成虚像.

(3)当两支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C、D两处会得到清晰______(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的烛焰的像,生活中的光学器件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若用一厚纸板挡住A处的烛焰,在光屏上______(选填“C”或“D”)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现象.

(4)小明用已经调节好的照相机将位于充满水和水池底部一个美丽的图案拍摄下来.当把水排掉后,小明仍然想在原来的位置用此照相机拍到这个图案清晰的照片,他应该调整照相机,使镜头______(选填“前伸”、“后缩”或“不动”)

(5)某同学在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