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955年3月9日,苏 * * 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现行的农业计划过于集中,规定的指标过多,国家应放弃对农业发展计划作不必要的详细规定,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及畜牧业的产品率和各种牲畜的数量,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材料二:1957年7月4日,苏 * * 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

材料三:1955年1月31苏 * * 决定:……(四)同意苏 * * 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在1956年将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播种面积扩大到2800~3000万公顷的决议……保证及时完成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任务,因为开垦这些荒地是增加我国谷物总产量的巨大来源。(五)鉴于扩大玉米的播种面积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增加谷物总产量的最重要的潜力),全会认为到1960年必须把玉米的播种面积至少增加到2800公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苏联五十年代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你如何评价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农业改革?(7分)

答案

(1)主要内容:①减少对农业的指令性计划,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②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③开垦荒地。④扩大玉米种植面积。(8分)

(2)评价:①20世纪50年代,苏联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说明苏共已经意识到了苏联体制的弊端,希望通过改革,发展农业,改善人民生活。②改革减少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农业的实际,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④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弥补苏联模式忽视市场的缺陷,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推进措施。(7分)

题目分析:(1)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直接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出苏联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农业政策,即①减少对农业的指令性计划,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②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从材料三中能总结出其农业改革的具体措施是:③开垦荒地。④扩大玉米种植面积。(2)结合所学内容可以直接对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农业改革作出评价,即苏联农业改革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具体表现在:农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苏联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说明苏共已经意识到了苏联体制的弊端,希望通过改革,发展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减少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的不足或消极影响: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农业的实际,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弥补苏联模式忽视市场的缺陷,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推进措施。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高峰

①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里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着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0C~500C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也将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

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④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可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稍微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⑤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骤然增高,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浓度很低的硝酸,并随雨水降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很好的化肥——硝石。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破,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⑥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⑦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

(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有删改)

小题1:第一段文字中,两个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如何理解?(2分)

①“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里生存”中的“鲜”:                        ▲                                                 

②“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中的“可怜”:          ▲                                                                

小题2:.文章第③段,“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一句中“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是指什么?这种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4分)

                                 ▲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5分)

①气候温和地区的氮在土壤和大气中能循环而达到平衡,功劳在于大雨。(2分)

                                 ▲                                          

②沙漠变成绿洲是有可能的。(3分)

                                 ▲                                          

小题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