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秦康公筑台三年。楚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任妄曰:“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楚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楚人辍行。

齐攻宋,宋使臧孙子南求救于楚。楚大说,许救之,甚欢。臧孙子忧而反。其御曰:“索救而得,今子有忧色,何也?”臧孙子曰:“宋小而齐大。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楚王说,必以坚我也。我坚而齐敝,楚之所利也。”臧孙子乃归。齐人拔五城于宋而楚救不至。

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赵刻曰:“君过矣。魏攻中山而弗能取,则魏必罢。罢,则魏轻,魏轻,则赵重。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君必许之。许之而大欢,彼将知君利之也,必将辍行。君不如借之道,示以不得已也。”

温人之周①,周不纳客。问之曰:“客耶?”对曰:“主人。”问其巷人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也,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也诵《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君,天子,则我天子之臣也。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为之客哉?故曰:“主人也。”君使出之。

(《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周:地名。这里是指东周时期周国的都城雒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戍东边,荆人行辍:停止。

B.赵刻曰:“君矣……”过:经过,路过。

C.我坚而齐敝:疲惫,衰败。

D.温人之周,周不客纳:接纳。小题2:下列各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①袭秦为实也 ②乐天下,忧以天下

B.①臧孙子忧反 ②弃甲曳兵

C.①岂有为人之臣而又之客哉 ②斩木兵,揭竿为旗

D.①吏囚之 ②势利导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魏同为战国七雄之一,但赵刻这一招会导致“唇亡齿寒”后果,并不可取。

B.秦康公的故事表明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只要混乱、软弱,只要有隙可乘,有缝可钻,就会引来虎视眈眈的敌人。

C.臧孙子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从楚王高兴的脸色中就看出楚王根本就不会出兵救援,只是要削弱两国罢了,所以他才感到忧虑。

D.囚禁温人,不把温人当周朝的人,恰恰反映出周天子自己都不自信了。温人讲《诗经》,对周天子是极大的讽刺。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救小宋而恶于大齐,此人之所以忧也,而楚王说,必以坚我也(5分)

(2)魏拔中山,必不能越赵而有中山也。是用兵者魏也,而得地者赵也(5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1) 援救弱小的宋国而得罪强大的齐国,这是人忧虑的原因,但楚王却很高兴,他一定是用(答应救援)来坚定我们的信心。

(2)魏国攻占中山国,必然不能越过赵国去拥有中山国。这样用兵的是魏国,而(实际)得到土地的是赵国。

小题1:过:犯错误。

小题1:因此\根据  A均为介词“把”B均为连词,表修饰 C均为“作为”

小题1:这一计可以称为“顺水推舟”,既得了人情、面子,最后还可以分得一点好处。正是因为同为强国,魏国得中山就不容易了。

小题1:1)恶于大齐”“ 所以”“说”“坚”各1分,文意畅通1分(2)“拔”“越”“是”,判断句式各1分,文意畅通1分。

古文翻译:

秦康公让民众建造观赏游乐用的高台已历时三年。楚国人发动军队,将要用兵攻打齐国。任妄说:“荒年会召来敌兵,疾病瘟疫会召来敌兵,百姓劳苦会召来敌兵,政局混乱会召来敌兵。君主建造高台已经三年,如今楚国人起兵将要攻打齐国,臣下我怕他们拿攻打齐国来虚张声势,而实际上是来袭击秦国,不如对他们加以防备。”于是派兵防守东面边境,楚国人就停止了行动。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派臧孙子到南面去向楚国求救。楚王非常高兴,答应救援,十分起劲。臧孙子十分忧虑地回到楚国。他的车夫说:“来求救而获得成功,现在先生却脸带忧色,为什么呢?”臧孙子说:“宋国弱小而齐国强大。援救弱小的宋国而得罪强大的齐国,这是使人忧虑的事情,但楚王却很高兴,他一定是用答应救援来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坚定而齐国人就会疲惫,这对对楚国就有利了。”臧孙子就回国了。齐国人攻占了宋国的五个城镇而楚国的救兵也没有到。

魏文侯向赵国借用道路去攻打中山国,赵烈侯准备不答应。赵刻说:“君主错了。魏国攻打中山国而不能夺取,那么魏国必然就会疲惫。魏国表现出疲惫,那么魏国就会被轻视;魏国被轻视,那么赵国就显得重要。魏国攻占中山国,必然不能越过赵国去拥有中山国。这样用兵的是魏国,而实际得到土地的是赵国。君主必须答应他们。但答应他们的时候如果太高兴,那么他将会知道你从他的进攻中可以得利,他必将停止行动。君主不如借给他道路,又做出迫不得已的样子。”

有个温邑人到东周国都城雒邑去,当时雒邑不准外客入境。因而问他说:“你是外客吗?”他回答说:“我是主人。”问他同巷居住的人他却不知道,守城官吏便囚禁了他。周国君主派人来问他:“先生不是周国人,而又自称不是客,这是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我小时候常诵读《诗经》,那《诗经》上说:‘天下所有的土地,没有一处不归王;全天下的百姓没有谁不是王的臣民。’现在的周君,是天子,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哪里有做了别人的臣民又成为他的外客的呢?所以我说‘我是主人’。”周国君主便放了他。

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