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函陵(驻军)

B.又欲其西封(扩张)

C.夫晋,何之有(满足)

D.失其所,不知(同盟者)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壮也,犹不如人     恐美人迟暮

B.夜,缒出去今之墓葬焉

C.若亡郑而有益君得复见 * *

D.乱易整,不武   必竭诚待下小题3: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解除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

B.第一段中用“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点出战事爆发的原因,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C.烛之武见秦伯后,从秦、晋历史关系,说到亡郑于秦无益,再说到晋灭郑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本文除描写外交辞令外,还有生动的叙事。无论记事记言,文字各尽其妙,短小精炼,鲜明生动,是一篇值得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4分)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分)

小题5: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3分)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难者也,处死者难。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

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案

小题1:D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6分)①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

者往来,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4分)                                                                           

②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2分)

小题1:(3分)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

译文: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小题1:与:结交。

小题1: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而:连词,表示修饰;连词,表示顺接。C.

于:介词,对;介词,在。D.以:介词,用;连词,表示修饰。

小题1:说辞的层次应为: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再说到晋国灭郑国之后必然进犯秦国

小题1:①注意重点词语“以为”“东道主”“行李”“乏困”在文中的含义②注意重点词语“微”“夫人”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要结合句意分析。

太史公说:知道将死而不害怕,必定是很有勇气;死并非难事,而怎样对待这个死才是难事。当蔺相如手举宝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侍从的时候,就面前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士人往往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如此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敌国。后来又对廉颇谦逊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处事中表现的智慧和勇气,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填空题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