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廉  耻

顾炎武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诚然,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⑵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⑶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⑷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呼!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注】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行己有耻:士者能知耻而有所不为。 三代:指夏、商、周。 顷:最近。《颜氏家训》: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名作。

小题1:选文主要论述了廉耻与(         )的关系。(2分)

小题2:第⑴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

小题3: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能将无羞耻心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

B.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没有什么事会让他感到羞耻。

C.齐朝某士夫的教子之法只为求得卿相高位,人格卑鄙。

D.颜之推等阉然媚世者于众昏之日独自清醒,故能无愧。小题4:《劝学》在说理方法上与本文第⑶段画线处有明显相似处,请对此加以分析。(3分)

小题5:作者认为四维之中“耻尤为要”,你的看法呢?(3分)

答案

小题1:国运兴衰(2分)

小题1:内容上指出“四维”的重要性;结构上引出议论话题(引出下文对“廉”“耻”关系和有羞耻心的重要性的论述)。(2分)

小题1:D

小题1: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或:二者都用比喻论证来说理(划线处用“松柏后凋”“鸡鸣风雨”两个比喻来表明“彼众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劝学》中,用“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连续的两个比喻强调积累的重要性,证明“积善成德”则会有“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结果)。(1分)

比喻论证可以使道理阐述得十分形象透彻(1分),

也使语言精练有味(1分)。

小题1:略

小题1:此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要注意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1:原文是“能无愧哉!”是反问。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小题1:可以赞同或反对或补充作者的观点,言之有理即可。(3分)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