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 * * 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 * * 主义社会。完全建成 * * 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经济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