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选自《贞观政要》)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令奏之,事皆合旨 令:命令
B.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累:多次
C.令直门下省 直:同“置”,安置
D.此非臣所发意 意:意见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甚获当时之誉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乃臣家客马周也
C.太宗怪其能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D.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位尊而无功小题3:对于马周所任官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
A.马周最初任的官是监察御史。
B.马周曾由中书令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令。
C.马周曾兼任中书令和太子左庶子之职。
D.辞去中书令后,马周担任吏部上书。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
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
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
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4分)
(2)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3分)
(3)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 (3分)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
(2)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
(3)对我既忠诚又亲近,实在是凭他使时政平安康乐啊!
小题1:A令:使,让;B累:连续,积累;意:心意,意图
小题1: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B“乃”分别是:动词“是”和副词“却、竟然”;D两个“而”均为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C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小题1:由“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可知,D错误。
小题1:“官至吏部上书”错,文中无此信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参考译文:
马周是博州荏平人。贞观五年,他来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唐太宗下诏让百官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二十多件事,让他把这些报奏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这都是家中的门客马周所写的。”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拜马周为监察御史,连续提拔,授予中书舍人。
马周机敏,有辩才,善于陈述奏章,很明白事情得起源根由,说什么都很恰当合适。太宗曾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很想他。”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马周身兼二职,处事公平、公正,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赞誉。又在本来的官职之外兼任吏部上书。唐太宗曾经对侍臣说:“马周处事机敏迅速,性格非常谨慎。谈论人事行为正直,按正理而办,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对我既忠诚又亲近,实在是凭他使时政平安康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