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年四十余未仕,读书扬州,困于自给,妻子怨尤之,晏如也。杜亚居守东都,署为从事。洛中盗发,有诬牙将令狐运者,亚信之,拷掠竟罪。藩知其冤,争之不从,遂辞出。后获真盗,藩益知名。

王绍持权,邀藩一相见即用,终不就。王仲舒、韦成季、吕洞辈为郎官,朋党辉赫,日会聚歌酒,慕藩名,强致同会,藩不得已一至。仲舒辈好为讹语俳戏,后召藩,坚不去,曰:“吾与仲舒辈终日,不晓所与言何也。”后果败。

裴垍言于帝,以为有宰相器,遂拜藩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藩性忠荩,事无不言,上重之,以为无隐。四年冬,顾谓宰臣曰:“前代帝王理天下,或家给人足,或国贫下困,其故何也?”藩对曰:“古人云:‘俭以足用。’盖足用系于俭约。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自然帑藏充羡,稼穑丰登。若人君竭民力,贵异物,上行下效,风俗日奢,去本务末,衣食益乏,则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而作矣!伏愿宫室舆马,衣服器玩,必务损之又损,示人变风,则天下幸甚。”帝曰:“俭约之事是我诚心贫富之由如卿所说唯当上下相勖以保此道似有逾滥极言箴规此固深期于卿等也。”藩等拜贺而退。

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遗权幸,求兼宰相。藩与权德舆在中书,有密旨曰:“王锷可兼宰相,宜即拟来。”藩遂以笔涂“兼相”字,奏上云:“不可。”德舆失色曰:“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元和六年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潘为相材能不及裴垍,孤峻颇后韦贯之,然人物清规,亦其流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九十八》)

注:①帑:收藏钱财的宝库。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妻子怨尤之,如也晏:平静

B.亚信之,拷竟罪掠:掠夺

C.时河东节度使王锷用钱数千万赂权幸遗:赠送

D.“日又暮,何暇别作奏!”事果寝:搁置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杜亚居守东都,署从事何以伐

B.藩权德舆在中书嬴而不助五国也

C.自然国贫家困,盗贼乘隙作矣吾尝跂望矣

D.或国贫下困,故何也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小题3:下列对文章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王仲舒、韦成季等人结成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并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技作乐。尽管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李藩却不愿与他们交往。

B.李藩认为,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珍宝,就会上行下效,奢侈成风,舍本逐末,造成国家贫困,盗贼纷起的后果。所以力谏皇上俭省用度,以示崇尚节俭。

C.河东节度使王锷重金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尽管皇上已下旨让中书省拟诏批准,但李藩不赞同,并在形势紧迫的情况下力阻此事。

D.裴垍认为李藩有宰相的气度,向皇上推荐重用李藩。李藩任宰相,虽然才能不如裴垍,但和裴垍一样清正自持,不像韦贯之那样待人傲慢苛刻。小题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3分)

俭 约 之 事 是 我 诚 心 贫 富 之 由 如 卿 所 说 唯 当 上 下 相 勖 以 保 此 道 似 有 逾 滥 极 言 箴 规 此 固 深 期 于 卿 等 也。

小题5:把文中划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诚使人君不贵珠玉,唯务耕桑,则百姓既足,君孰与不足!(4分)

(2)纵不可,宜别作奏,岂可以笔涂诏耶!(3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俭 约 之 事/ 是 我 诚 心 /贫 富 之 由 /如 卿 所 说/ 唯 当 上 下 相 勖// 以 保 此 道 /似 有 逾 滥 /极 言 箴 规/ 此 固 深 期 于 卿 等 也。(共3分,断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小题1:(1)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么会不富足?

(2)纵然不赞同(或“不认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么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小题1:拷打

小题1:连词,表修饰。A 动词,做/语气词,表反问;B 介词,和,同/动词,结交,亲附;D 代词,这/连词,表示选择关系,与前面两个“其”共同翻译成“是……还是……”

小题1:“孤峻”意为性情“孤高严正”,不是待人“傲慢苛刻”,并非贬义,裴、韦二人,俱为清正自持之人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本题在断句进,要注意分析之放在了中间位置上,有的句子是一个完整句。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采分点为:(1)“诚使”译为“假使”给1分,“贵”意动用法给1分,“务”译为“致力于”给1分,“孰与不足”译为“怎么会不富足”给1分。(2)“别”译为“另外”给1分,“岂”译为“难道或怎能”给1分,“涂”译为“涂改”给1分。

附:【参考译文】

李藩,字叔翰,赵郡人。李藩四十多岁时还没有出去做官,在扬州读书,用度困难,妻子儿女都责怪他,他却泰然自若。杜亚任东都留守,任用他为从事。洛中发生了盗窃案件,有人诬告是牙将令狐运所为,杜亚相信了,拷打后给他定了罪。李藩知道令狐运是冤屈的,为他争辩但杜亚不听从,于是辞职离开了。后来捕获了真正的盗贼,李藩因此更加有名望。

王绍掌权,邀请李藩见一面就重用他,但李藩最终没有去。王仲舒、韦成季等人担任郎官,结为私党地位显赫,每日聚会饮酒作乐,他们仰慕李藩的名望,强邀他去同聚,李藩不得已去了一次。王仲舒等人喜欢传播谣言,表演杂戏作乐,后来又邀请李藩,他坚决不去,说:“我和王仲舒这些人呆在一起一整天,不知道与他们说些什么。”后来王仲舒等人果然失势了。

裴垍告诉皇上,认为李藩有宰相的器度,就任命李藩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李藩秉性忠诚,遇事知无不言,皇上很器重他,认为他言事从无隐瞒掩饰。元和四年冬天,皇上询问大臣说:“前代帝王治理天下,有的能使百姓家家衣食充裕,人人生活富足;有的却导致国贫民困,这是什么缘故呢?”李藩回答说:“古人说:‘节俭能使用度丰足。’所以财物丰足取决于节俭。假使国君不以珠玉为贵,只是致力于农耕蚕桑,那么百姓丰足了之后,国君怎能不富足?自然国库充实,五谷丰登。如果国君耗尽民力,爱好奇珍异宝,上行下效,风俗日渐奢侈,舍弃农耕,从事工商,衣食日益缺乏,那么百姓就不会富足,国君又怎能富足?自然是国贫家困,盗贼就乘机而起了!我希望陛下能把宫室车马,衣服玩物,务求减省再减省,向人们显示要改变旧俗,那么天下百姓就幸运之极了。”皇帝说:“节俭的事,发自我的诚意;贫富的缘由,正如爱卿所说。只求上下互相勉励,来保持这一风尚,如果我有越制奢滥的情形,这就确实深切期望你们能直言劝谏了。”李藩等人拜贺退下。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李藩与权德舆都在中书省任职,有密旨说:“王锷可以兼任宰相,应该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于是用笔涂掉了“兼任宰相”等字,上奏说:“不可。”权德舆大惊失色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李藩说:“形势紧急了!过了今日,就无法制止了。天又晚了,哪有时间另写奏章!”此事果然被搁置了。元和六年李藩去世,时年五十八岁,追赠户部尚书。李藩任宰相才能不如裴垍,孤高严正又不及韦贯之,然而人品清正自持,和他们也属于一类人物。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 * * 道题。
古今中外许多脍炙人口的文学名著不仅仅是艺术珍品,甚至主要目的不在于艺术,而是以艺术为手段表达某种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或其他思想,还可能万象皆备。如伏尔泰、狄德罗、萨特等人的一些著作,既是小说,又是哲学,而卢梭的小说《爱弥儿》,就明确地说过是阐述其教育思想的。至于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卡贝和反乌托邦主义者赫胥黎、奥威尔等人的小说,主要是表达其政治思想的。我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所包含的思想极为丰富,又各具中心。其中有些是很有现代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比如,近年来,人们已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中挖掘了许多人才学的内容:认为《红楼梦》中的王熙凤、贾探春是具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她们推行的是从那个封建家庭内部实际出发的某种责任制;认为《西游记》提出了人才使用的问题,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之前是怀才不遇,因为他官封“弼马”,屈居下位,职到“齐天”,却又并无实权。有的人甚至认为《水浒传》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人才学,说是宋王朝不能用人,驱使天下的人才投奔梁山,而宋江善于用人,才使许多人才会聚到梁山。至于《三国演义》,涉及的就更多一些。“马谡失街亭”等著名篇章,已经是越嚼越出味儿了,只不过还没有人称它为人才学罢了。
对于这种研究,学术界有一点微词,认为这只能代表一种信息,即国家重视人才的信息,而作品中的内容并不一定如此。也就是说,这四部著作中,并不一定有很多人才学的内容,只是研究者为了某种需要,作了时代的外加而已。问题应该怎样看呢研究古代著作,“外加”是可能出现的,不过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

对《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判断准确的一项是:

A.施耐庵、罗贯中、吴承恩

B.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

C.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

D.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