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避汉祖讳,止称昭。昭始七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①不己若也。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又注《十代兴亡论》。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合戍将应之。昭谓宪曰:“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曰:“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2,乃布衣之极。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死且不朽矣。”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又逼昭为榜安抚军民。事宁,以昭为北京留守推官,加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绯。天成三年,改安义军节度掌书记。
宋初,拜吏部尚书。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太祖不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昭博通学术,书无不览,兼善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释老之说,藏书数万卷。尤好纂述,自唐、晋至宋,专笔削典章之任。岭南平,擒刘鋹,将献俘,莫能知其礼。时昭已致政,太祖遣近臣就其家问之,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著《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注〗①马、郑:马融、郑玄,皆为东汉著名经学家。②保厘:治理百姓,保护扶持使之安定。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授昭《荀纪》、《国志》等授:传授
B.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效:效仿
C.众执以送彦超执:逮捕
D.每与昭燕语燕语:亲切交谈小题2:下列各项中,分别表现张昭“博通学术”和“性情忠直”的一项是( )(3分)
A.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②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B.①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②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C.①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②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
D.①昭方卧病,口占以授使者②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张昭少年时遍通诸经,因此也颇为自负,后受程生指点,又潜心研究史学。
B.张宪的部将符彦超拥戴明宗登基,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遭到了张宪的拒绝。
C.动乱中有人要谋害张昭,但符彦超敬重张昭的人品,没有伤害他,反而授予官职。
D.张昭历任数朝,擅长典章制度的修订,博览群书,对礼仪风俗也非常熟悉。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5分)
(2)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保厘,乃布衣之极。(5分)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1)张昭处在同辈当中,傲视别人,认为马融、郑玄也不如自己。
(2)我本是书生,被皇上知遇,登上治理百姓的高位,是平民的顶峰了。
小题1:效,效力。
小题1:A项②、B项①、C项①②与题干不符。
小题1:“张昭劝说张宪奉献表章保全自己”有误。
小题1:(1)“侪类”、“不己若”各1分,句意3分(2)“见”、“极”各1分,句意3分
【参考译文】
张昭,字潜夫。本名叫“张昭远”,为了避汉皇帝的讳,只称为“张昭”。张昭刚满七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傲视别人),认为像马、郑这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一个叫程生的,他专门研究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而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泥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是不可以的。于是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余条要义和他讨论,传授了张昭《荀纪》《国志》等,后来张昭又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千年的事。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身处乱世,亲自耕作背米来奉养双亲。
后唐庄宗到魏地,黄河以北的谋士,大多自己投身效力军队,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人相见太晚,就任命他为府中的推官。同光初,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张宪担任北京留守,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庄宗遭遇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它,张昭对张宪说:“该不会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作使自己平安的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承蒙主上看重,位至保厘,是出生百姓的官员的极致了。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意啊,您能够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面前,符彦超说:“推官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又威逼张昭写公告安抚军民。事情平息之后,被任命为北京留守推官,加封为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官,赐给红色官服。天成三年,改任安义节度掌书记。
宋朝初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乾德元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上奏恢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的制度。郊祀之礼结束,进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谷一同掌管选拔。陶谷曾经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争论。太祖不高兴,于是张昭多次上书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改封为陈国公。开宝五年,张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张昭博古通今,多方面吸收名家学说,无书不看,同时擅长天文、风角、太一、卜相、兵法以及佛道之学说,藏书几万卷。尤其爱好撰写著述,从后唐、后晋到宋,他专任修订典章制度之职。朝廷平定岭南时,擒拿了刘鋹,欲送还俘虏,但没人能懂得那里的礼节。当时张昭已经退休,宋太祖就派遣亲近的臣子到他的家里询问,张昭正生病卧床,就口头叙述来教授使者。著有《嘉善集》五十卷、《名臣事迹》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