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六: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31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部门经理。案例介绍:求助者因工作关系结识了另一家公司的一位经理,对方虽然有家庭,但猛烈地追求她,多次发誓要离婚娶她。求助者不想介入婚外情,多次婉拒。但几年中,对方痴心不改,也颇另求助者感动。去年发现自己的丈夫有婚外情,求助者主动提出离婚。离婚后求助者找到那个追求自己的人,想共同组建家庭,但他总是说妻子不同意离婚,一年多没有实质进展。为此两人产生矛盾,求助者非常生气,内心很痛苦,主动来进行心理咨询。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生气的原因么?求助者:他以前总在追我,多次发誓要离婚娶我,说实在的,我确实有些感动,但我不想卷入婚外情,所以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事情发生。去年我丈夫先出轨了,我就离了婚。离婚后我想和他组建家庭,可他总拿妻子不同意离婚应付我,都一年多了,也没有个结果,他过去追我时说的多好听啊,现在他怎么能这样对我啊!我越想越生气,什么人啊!为这些事我们之间发生了矛盾,现在搞得关系很紧张。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他过去多次发誓要娶你,可你真的离婚了,他却没能马上娶你,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求助者:是的。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看看怎么减轻吧。求助者:好吧。心理咨询师:是他不娶你使你生气吗?求助者:那当然是,如果他娶了我,我怎么会生气?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别人娶你,别人就应该娶你。求助者:是啊,娶我是他先提出来的,我没离婚前,他天天催我离婚,说离了婚他要娶我,可我现在离婚一年多了,他反而不娶了,他怎么这样做事啊!心理咨询师: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必须对他怎样。求助者:对啊,互相的吗。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对别人怎样。求助者:对呀,……不对,(沉默)好像也不是,我丈夫出事后实际上也不想和我离婚,他发誓一定要对我好,希望重新来过,他那时对我挺好的,可我没有对他好,最终下决心和他离了婚。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对他怎样,而你又讲了你的丈夫后来对你很好,可你并没有对他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求助者:(沉默)……他那时已经有婚外情了,怎么能在对他好呢?心理咨询师:你看,实际上别人对你怎样,你并没有对他怎样。求助者:好象是的。心理咨询师:你认为你生气是由于那个人没有娶你,其实娶不娶你只是一个事件,你要求别人必须像你怎样对他来对待你一样这是你的信念。而你的信念是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是你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求助者:真的是这样么?心理咨询师:有一个六面体,上面的数字分别是1,2,3,4,5,6,你把他仍出去,落回时朝上的数字是几?求助者:不知道,那个数字都可能朝上。心理咨询师:当你提出要求时,是不是就像把六面体抛出一样?求助者:(沉默)我好想有些明白了,本来有多种可能的事,我就只要求一种?心理咨询师:你对别人提出要求,要求他必须听你的,这是一种绝对化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如果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求助者:你讲的对,我要想不生气,就得接受他娶我,还应该接受他不娶我。

多选“我听明白了,他过去多次发誓要娶你,可你真的离婚了,他却没能马上娶你,这让你非常生气,是这样马?”,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技术包括()。

A.内容反映

B.内容表达

C.情感反映

D.情感表达

答案

参考答案:A,B,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儿子的旋律

徐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 “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个头,径自往自己卧室走去,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的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看到了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响起来,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着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了,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守旧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的年龄还大一圈……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几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雾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再是仅仅需要热血忠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跟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过世的妻子。父亲的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着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一夜之间你衰老了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的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站口又折了回来:“昨晚干吗不去找她?”儿子沉默了一会儿,“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眼的光环笼罩着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选自《小小说读者》)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这篇小说主要是从父亲的视角出发,运用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刻画出父子二人的性格。

B.“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一句,说明在儿子眼中父亲不仅年纪大了,而且思想观念也守旧僵化,需要热血和忠诚的岁月已经过去了。

C.小说塑造的儿子始终沉默寡言,主要是因为父亲被免职而导致他失恋,因而心中满含愤恨、隔膜。

D.小说对话很少,作者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和动作刻画让父子俩的形象跃然纸上。

E.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简单而又典型的故事。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最终看到了青年一代对老一代的理解。 2.联系全文,请说明题目中“旋律”的两层含义。

  既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文章,回答问题。

(1)第一句中父亲为什么“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父亲需要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篇小说的哪个场面最感人?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