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举一个你所知道的“追星”案例,从发展心理学角度分析偶像崇拜现象并提出你的建议。
参考答案:
青少年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制约着他们对社会现象的分析角度和程度。少男少女崇拜偶像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极端事件来看,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对儿童心理发展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案例:四川一位13岁女孩在连看八遍《流星花园》后,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性格缺陷是学生在追星中出现极端选择的重要原因。调查发现,凡是采取自杀行为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绝大多数是不健康的。其心理承受能力差、性格缺陷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父母、教师、同伴关系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支持性作用。一个人如果有真心朋友,他内心的种种不快就会倾诉出来,紧张的情绪会得到缓解,一般情形下是不会自寻短见的。同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教育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自杀是懦夫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勇敢的人应该面对现实。青少年在追星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青少年要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当遇到挫折时,应将压抑的情绪及时、合理地宣泄,就不会失去理智而做糊涂的事了。 重视家长在青少年追星中的正确引导作用。家长一般关注的是儿女的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心理活动、情感需求往往关心得不够。其实,崇拜偶像是青少年一种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对于孩子崇拜偶像,家长的任何不客观的甚至过激(如这位家长说张国荣“变态”,语言过激)的言语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激化矛盾,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但家长也不能对此置若罔闻,任孩子如痴如醉地迷恋明星。在孩子追星这个问题上,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并坦然接受孩子对明星的崇拜。 重视学校在树立科学偶像中的作用。偶像崇拜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种自然、普通的现象。沉重的学习负担、激烈的升学竞争、严峻的就业压力,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青少年寻找快乐的本性就在有限的自由时间里投向了“明星”和“偶像”,从中得到暂时的快乐与放松。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学校常常扮演着一个不恰当的角色,即极力引导学生去接受死板的政治教育,而压制学生的个人崇拜,实际上常常导致学生更偏向对偶像的盲目崇拜。在科学的教育过程中,学校以及媒体在加强正面宣传的同时,也应该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引导青少年树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