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
参考答案:(1)维也纳体系的形成
维也纳会议确立的欧洲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被称为维也纳体系。维也纳体系是经过维也纳会议和其后欧洲政治力量的整合等一系列过程形成的,具体内容为:
第一,维也纳会议的召开。
第二,维也纳会议上主要大国的目的。
第三,维也纳会议的“正统主义”原则。
第四,《最后议定书》的通过。1815年6月9日维也纳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
第五,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建立,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护维也纳体系的支柱。
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使得欧洲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
这是一个以五大国均势为基础、以君主制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欧洲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它产生后并没有消除欧洲各国之间的矛盾,也不能防止各国革命势力的增长和革命的发生。
但是,直到19世纪中叶,列强之间长期没有爆发大的战争,这说明,维也纳体系在整体上使欧洲出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时期。
(2)维也纳体系解体的原因
建立在正统秩序基础上的、以恢复封建统治为目标的欧洲维也纳体系,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下,逐渐走向了解体。维也纳体系解体的原因有:
第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维也纳体系自身所存在的反动性也决定了它的最终解体。
第三,支撑维也纳体系的柱石不复存在了。正统原则保护下的君主制度是支撑维也纳体系的第一根柱石,经过三次欧洲民主运动特别是1848年欧洲革命被推翻了;俄国通过神圣同盟在欧洲大陆建立的霸权在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跌落下来;英国因直接介入欧洲大陆的事务,出兵参加对俄战争从而失去了其砝码作用;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分裂局面,奥地利失去了对德意志的控制权,欧洲原有的均势被破坏了。
至此,维也纳体系的所有特性和基础已经不复存在,欧洲新的政治格局开始重新组合。
第四。维也纳体系内部存在的矛盾也最终导致其解体。
①各国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同本国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②被压迫民族与俄、奥、普、英等国之间的矛盾。
③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3)维也纳体系的解体过程:
第一,神圣同盟的破裂:1821年3月希腊独立标志着神圣同盟开始分裂,内部矛盾进一步加深。1830年7月法国爆发革命,比利时脱离荷兰统治宣布独立,一系列革命瓦解了“神圣同盟”。
第二,维也纳体系的严重动摇:19世纪20、20世纪30年代的革命运动冲击了维也纳体系的封建统治秩序。法国的“七月革命”使维也纳体系被撕开一个巨大的裂口。希腊、比利时的独立使维也纳体系所规定的欧洲版图首次和再次被改动。
第三。维也纳体系的彻底瓦解:1848年欧洲革命风暴波及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这次革命以意大利西西里岛首府巴勒摩人民的一月武装起义为发端,迅速扩展到欧洲广大的地区。这次革命的中心是法国、德国等地。
第四,维也纳体系的完全粉碎:19世纪60、70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统一战争完全粉碎了维也纳体系。意大利的统一和普奥战争使奥地利失去了大国地位和对德意志的控制权。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结束了中欧的分裂局面,破坏了欧洲原有的均势,从而给摇摇欲坠的维也纳体系以致命的最后一击,维也纳体系不复存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参见凡尔赛和约。
雅尔塔体系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后,美、苏、英三大国尤其是美苏开始考虑如何安排战后的世界。从那时起到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为止,美、苏、英三大国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形成了大批或书面或口头的协议、公告和宣言,其中有关三大国对战后世界的一系列安排构成了雅尔塔体系(或体制)。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有关如何最后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这些追在眉睫的问题。
其次,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被它们所占领的国家的归属和边界问题。
再次,决定在战后建立联合国组织,从而作为和平时期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常设机构。
最后,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由此可见,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以及维持战后大国之间的合作。美、英、苏三大国创立雅尔塔体系的初衷是企图依靠大国一致原则,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借助于联合国组织,缓和彼此间的分歧和矛盾,使世界由战争转入和平。
但起,随着二战的结束及战后新一轮大国争夺的开始,雅尔塔体系不仅没能消除三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反而为战后国际关系播下了许多矛盾和冲突的种子,对战后世界秩序发生了巨大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异同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诸大国都根据变化了的世界局势,重新瓜分世界,确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相比有如下不同:
(1)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列强明目张胆分赃的产物;雅尔塔体系虽然也具有划分势力范围的因素,但从当时历史条件看,它对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的策源地和扩大社会主义的阵地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2)两种体系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国际格局的基础上。
一战结束后,并未改变几百年来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局面,英法依然扮演着主要角色。但到雅尔塔体制形成之时,美国已超越欧洲渚强居于西方之首,社会主义苏联已经崛起并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这决定了在雅尔塔体系中美苏两国的决定性地位。
因此,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在国际格局中,英法的领导权已被美国所取代,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已经结束,并过渡到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时代。
(3)两次大战后分别建立了两个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两者相比,联合国的积极意义更为明显。因为,联合国的成立是雅尔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苏联和美英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原则,已纳入战后国际关系体系。战后处置战败国的非军事化、非纳粹化原则以及和平、民主和支持民族独立等原则,也成为联合国所坚持的规则。
(4)雅尔塔体系承认了苏联的大国地位,从而扩大了社会主义影响,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加入到国际社会,形成了新的国际格局。
当然,在承认雅尔塔体系的历史进步性的同时,也应当看到,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苏美战时军事实力均势的基础之上,在基本上承认双方实际军事控制线的范围内而达成的协议,是一种依靠大国妥协而形成的具有强权色彩的国际关系格局,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所奉行的强权政治的模式,两者是有类似之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