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历史研究过程注重史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从中推导出合理的历史结论。以下是一些史料的整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 | 主张君主立宪 | 王张民主立宪 | 未表明态度 |
篇数 | 11 | 2 | 3 |
态度 | 持相应人态度的人数比例 |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 | 30% |
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 30% |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 10% |
是一场灾祸 | 16% |
其他 | 14% |
年份 | 人口增长率及死亡率 | |
自然增长率 | 死亡率 | |
1949 | 16‰ | 20‰ |
1958 | 17.24‰ | 11.98‰ |
1960 | 负增长 | 25‰ |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2分)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史实,分析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49-1960年中国的人口变化。(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及上述问题,你认为在历史研究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4分)
(1)《大公报》进行君主立宪问题的征文,说明清政府的控制放松了;民众参与程度比较高,说明参与政治的积极性高;获奖作品多为主张君主立宪的文章说明《大公报》倾向君主立宪政治;革命时期人们的政治主张有多样化倾向。(4分,答出两点给4分)
(2)持肯定态度的明显高于持否定态度的,整体看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是基本肯定的(2分)。
肯定因素:十月革命后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俄罗斯民众的大国心理。
否定因素:未能注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政治上高度集权,民主程度不高;斯大林体制带来了巨大的弊端,导致苏联的解体。
(3)变化:1949—1958年,自然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原因:新中国成立,结束了社会动乱局面,政局稳定;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等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
变化:1958—1960年增长率下降,死亡率上升。(2分,只写出其中一个信息给1分)
原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出现,使经济遭到破坏。
(4)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论从史出,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注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史料的收集。
题目分析:
(1)根据材料一,1911年11月20日辛亥革命尚在进行之时...天津(清政府控制下)的《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主题是“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民众参与程度超过了《大公报》预想...主张君主立宪的远多于主张民主立宪的篇数,即可得出理的历史结论。
(2)根据材料二“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辟了新时期占30%...是一场灾祸占16%”即可概括出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基本态度。结合1917—1991年苏联的成为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未能注重经济比例协调发展、民主程度不高、苏联的解体等史实两方面可分析其影响的因素。
(3)根据材料三,即可概括出:1949-1960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趋于负增长,但人口死亡率趋于增加,说明当时的生活水平出现滑坡,社会经济不景气。结合该历史阶段的大事件即可分析其原因。
(4)考查了史料分析的学科素养。我们根据史料进行历史问题分析时,通常需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论从史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史料的收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