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患者,男性,25岁,于1983年8月15日来诊。患者四天前外出郊游,因天热口渴,在路边购饮凉茶2碗,回家后觉脘痞腹胀,恶心怕冷,继则发热,头重肢倦,汗出不多,周身酸痛,曾服“保济丸”“银翘片”等,但症状未能缓解,自觉时冷时热。来诊时症见发热,体温38.2℃,伴时时恶寒,汗出不畅,头重肢倦,胸闷欲呕,腹胀不食,口不渴饮,大便溏烂,小便黄浊,舌淡红,舌苔白厚腻,脉濡。 要求:中医诊断、辨证、分析、治则、方药。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诊断:湿温病。 辨证:湿重于热,邪阻膜原。 分析:本例因天热体倦口渴,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再受客邪,内外相应而发病。初起湿遏卫气,证见怕冷发热,头重肢倦,汗少,周身酸痛;虽服辛凉解表消导之剂,但不能宣化湿热之邪。进而邪阻膜原,证见时冷时热,汗出不畅;湿重于热,困阻清阳不展,故头重体倦;气机不畅,升降失常则见胸闷欲呕,腹胀不食,大便溏烂,小便黄浊;口不渴饮,舌淡红苔白厚腻,脉濡,均是湿重于热之征象。 治则:燥湿化浊,疏利透达。 方药:雷氏宣透膜原发加减。处方:藿香叶10g,黄芩12g,法半夏10g,厚朴8g,青蒿12g,草果6g,佩兰10g,荷叶12g,槟榔9g,甘草3g,加清水80ml煎取200ml,分两次温服,每日2剂。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