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分)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影响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纵观近现代各国历史,在这一问题上有过成功的启迪,也有深刻的教训。
材料一 2003年3月4日,俄罗斯社会学家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材料二 ①在1932年,国民政府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来改名为“资源委员会”), 以蒋介石为委员长,由全国知名的学者、专家担任专员。②资源委员会制定 “重工业五年计划”,拟定兴建冶金、机械、燃料、化学等工业。③这些工作虽然是初步,甚至可以说是粗糙的,但是它们在当时和抗战期间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却不能忽视和低估。
——铁血社区网
材料三 50代初,毛 * * 首次提出“两件大事”的思想。他指出:“中国必须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必须建立强大的经济力量,这是两件大事。” 60年代后,加强经济建设的思想被“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所取代,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的关系受到影响。
材料四 现在需要的是全国党政军民一心一意地服从国家建设这个大局……军队不能妨碍这个大局,要紧密地配合这个大局,而且要在这个大局下面行动。
——邓 * * 《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1984年11月1 日)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新中国的影响。(7分)
(2)历史评价作为人们对历史事物所作的价值判断,是历史认识或史学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材料二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哪句话(写出序号)?材料一中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的观点与材料二遵循了历史评价的哪些原则?(5分)
(3) 30年代的苏联和中国,都十分强调国防与重工业建设,假设它们都是合理的,请你为它们各自找两个依据?对两国共同而言,上述建设在四十年代最重大的意义是什么?(10分)
(4)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至80年代我国领导人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的看法出现过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60年代和80年代产生变化的原因?(10分)
(1)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重视积累,不重视人民生活改善。(4分)
对新中国的影响:新中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苏联模式,确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但经济体制的弊端在改革开放前也曾长期存在。(3分)
(2)历史评价:②(1分)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或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评价的原则);全面性原则(答一分为二、辩证分析亦可);史论结合原则。(4分,答对两点给满分)
(3)苏联:当时苏联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包围。(4分)中国:日本侵华,民族危机深重;中国长期积贫积弱,必须提升基础工业水平。(4分)意义:为两国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分)
(4)变化:五十年代——两者并重;六十年代——国防建设优先,经济建设受到影响;八十年代——经济建设是大局,国防建设服从经济建设。(2分,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2分)
原因: 60年代:中美敌对,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安全;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提出“两只拳头出击”战略。(4分,任答两点即可)
80年代:国际局势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潮流;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更趋务实理性;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改革开放。(4分,任答两点即可)
题目分析:(1)此题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斯大林体制的特点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排斥市场作用,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国防工业;重视积累,不重视人民生活改善,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2)此题考查的是史学研究的基本的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要具体的历史的进行分析,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秉持的客观性原则和论从史出的原则。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3)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30年代中苏都是进行重工业化的原因。中国当时面临着日军侵略的危险,苏联则是处在西方国家的包围之中,二者发展重工业都是有着现实的战略考虑。都对四十年代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4)从材料三和材料四对比即可看出,毛 * * 时代,国防建设是第一位的,到了80年代,提出国防建设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种变化的原因要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变化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