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小题。(5分)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
小题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孔子与孟子共同的观点。(1分)
小题2: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分别谈谈对上述两则材料中所反映出的政治观的理解。(4分)
小题1:共同点:二者都强调了要注重民生问题,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注重百姓等相关词语皆可得分) 1分
小题2:.第一则中反映了儒家的“富民”思想。(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1分)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加上自己的解读,语言合理即可得分)。(1分)第二则中反应了孟子主张执政应以民为本,民心所向的思想。(获得天下有办法:获得老百姓的支持,便可以获得天下;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有办法:获得民心,便可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获得民心也有办法:他们所希望的,就满足他们,他们所厌恶的,就不强加在他们身上。)(1分)这在先秦时代可以说是十分先进的思想。(加上自己的解读,语言合理即可得分)(1分)
小题1:题目分析:《论语》中第二段最后一句是写百姓与君王富足的比较,《孟子》中说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见二者都强调民心民生问题。
点评:此种题型难度较大,要求读懂原文并且根据原文提炼观点,还要找准每段的侧重点,只要能对儒家思想有所了解,不会偏离方向。
小题2:
题目分析:这两则材料分别从物质和精神方面表达了治国理念。《论语》中强调了人民的富足(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问题,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富足了,这样国家就好管理了,也就是说富国先富民。《孟子》强调的是民心,“得民心”,“得其民”,“斯得天下”也就是说想治理好国家要先获得人民的支持,以人民的意愿来考虑治国方略,这在今天也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所以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了。
点评:这种题型不经常考,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总结出政治见解,然后结合实际去探究,注意探究的角度,可以结合当代的治国方略来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