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目标导向课程设计的四个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
解析:(1)课程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主要有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三种,具体采取哪种形式的目标取决于课程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如果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表现性目标的形式较为合适。 课程目标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师生在教学中应当做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应当具体化为可操作和评价的术语;教学目标的设置主要是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可分为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 (2)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是课程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课程目标一旦有了明确的趋向和表述,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方向。行为目标导向下课程内容就是学科知识,强调知识的科学性,注重知识的层次和序列。生成性目标导向下,课程内容是学习者通过与学习情境交互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者的经验,课型内容设计就是对一系列生活和社会问题的设计。表现性目标导向下,课程的内容就是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活动课程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些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的活动,课程内容设计就是对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3)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的结构是指课程中各要素的组织方式,不同课程目标导向下,课程有不同的结构模式。“行为目标—学科中心”的课程结构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组织课程,教材是序列化的、结构良好的学科内容;“生成性目标—问题中心”的课程结构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各要素,而“表现性目标一活动中心”的课程结构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要素,在表现性目标导向下,课程的要素分别表现为:活动内容、活动资源、活动形式、活动策略、活动支持和活动评价。不同的活动内容表现为不同的活动形式,基本的活动形式包括研究型活动、设计型活动和体验型活动。 (4)课程活动设计 活动是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课程设计不仅是对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学策略等方面的设计,还包括教与学活动的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教学和学习过程由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或学习活动构成。在课程设计阶段,设计者要对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出计划,以便在后续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为支持活动的展开而进行详细的学习环境设计。从活动与课程目标导向的内在联系的角度分析,学习活动可以区分为知识意义建构活动、问题解决能力生成活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活动。在行为目标和生成性目标导向下,教学内容是以活动为途径实现课程目标的。在表现性目标导向下,课程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活动,课程的其他要素为活动提供表现性目标达成的资源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