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个体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认知结构是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认知结构即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是个体经过组织而形成的思维以及行为的方式。人类的认知结构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实现这一变化的就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同化是指主体将外界信息纳入认知结构之中的心理历程,当我们同化某物时,对它进行整合,然后加以吸收。同化是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表明了主体认识的能动作用。顺应是指当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不能同化外界信息时,对旧有结构加以调整、更新,以便能同化新客体的心理历程,表明了主体认识的自我调节功能。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把儿童的智力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该时期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到末期才出现智慧结构,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完成“哥白尼式的革命”。 (2)前运算阶段(2~7岁) 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智慧在质的方面有了新的飞跃。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只能对当前感觉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于本阶段中、晚期,形成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最早期的内化动作。到前运算阶段,物体永久性的意识巩固了,动作大量内化。随着语言的快速发展及初步完善,儿童频繁地借助表象符号(语言符号与象征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重视外部活动,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动作内化具有重要意义。在表象思维的过程中,儿童主要运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象征符号)的象征功能和替代作用,在头脑中将事物和动作内化。而内化事物和动作并不是把事物和动作简单地全部接受下来而形成一个摄影或副本,内化事实上是把感知运动所经历的东西在自己大脑中再建构,舍弃无关的细节形成表象。内化的动作是思想上的动作而不是具体的躯体动作。内化的产生是儿童智力的重大进步。皮亚杰将前运算阶段又划出两个分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和直觉思维阶段。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以儿童出现了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为标志,儿童智力进入运算阶段,首先是具体运算阶段。所谓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有些问题在具体事物帮助下可以顺利获得解决。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智慧发展的最重要表现是获得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概念。守恒性包括质量守恒、重量守恒、对应量守恒、面积守恒、体积守恒、长度守恒等等。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并不是同时获得这些守恒的,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先是在7~8岁获得质量守恒概念,之后是重量守恒(9~10岁)、体积守恒(11~12岁)。皮亚杰确定质量守恒概念达到时作为儿童具体运算阶段的开始,而将体积守恒达到时作为具体运算阶段的终结或下一个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的开始。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而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故儿童可以不很困难地答出苏珊的头发黑而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为假设演绎运算。由于假设演绎思维是一切形式运算的基础,包括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所以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 (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遍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 (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B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