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 * *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 * * 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 * * 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 * * ,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 * * 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 * * 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 * * 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 * * 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 * * 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字,与“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中的“函”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A.晋函陵,秦军氾南

B.士皆瞋目,发尽指冠

C.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蔽沛公

D.君为我呼入,吾得事之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今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 夜缒出,见秦伯

B.樊 * * 穷困来归丹 / 敢烦执事

C.父母宗族,皆戮没 /使子婴

D.吾每念,常痛骨髓/ 因击沛公坐,杀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一开始,就连用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B.太子丹面对强秦,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但他却又说不希望樊 * * 为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而牺牲,这表现了太子丹性格中虚伪的一面。

C.樊於期为解燕国之围,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可见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亦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D.荆轲沉着勇敢地私下会见樊 * * ,动之以情,晓之以义,在樊 * * 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由此可见,荆轲工于心计,善于言辞。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5分)

(2) 然则 * * 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5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1)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忠厚之人的心意(却伤害品德高尚的人的心)(2)既然这样就可以报 * * 的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

小题1:题目分析:函:名词用作动词,用盒子装;A军:名词用作动词,军队驻扎。B上:名词作状语,向上;C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翼一样;D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这些都是明显的主要知识点。

小题2:题目分析:D项,都用作介词,在;A项,转折关系,却/修饰关系;B项,因为/拿C项,被/做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虚词有很准确的知识识记,这几个用法都比较特别,在课文中虽然出现了,也肯定被老师讲解过,但是,要想吃准比较难

小题3:题目分析:太子丹的确是出于内心的不忍,他虽然想通过非同寻常的手段达到自己的救国目的,但是他也不想因为自己的私念而损害樊 * * 的性命。

点评:难度较小,主要读懂太子丹的那番话就行。

小题4:题目分析:关键点:(1)“以”:因为,“私”:私心、私念,“长者”:忠厚的人(2)“然则”即然这样,那么,“而”:并且,见:被,句式要求翻译到位,句意要求通顺。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本题要注意谦词的翻译;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尤其是句子的句式和语气。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