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孟德尔在豌豆杂交试验中研究了7对性状,并因此发现了普遍适用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尽管后来的许多杂交试验常发现一些与预期分离比偏离的结果。在回顾孟德尔的试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他的试验中隐含着许多导致成功的“巧合”的因素。例如孟德尔分析的7对性状在后代的分离惊人地符合3:1,因此有人指责他可能有意舍弃了一些不符合的数据;又如后来有人发现这7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并不分布在7条不同的染色体上,而是坐落在4条染色体上,这就意味着决定这些性状的遗传因子在F2代中不一定完全自由地组合,但是孟德尔却获得了自由组合的结果。请你就上述两个例子发表你的观点,并尽可能多地举出孟德尔的试验中存在的各种“巧合”的因素。

答案

参考答案:

解析:研究遗传学问题也像研究其他自然科学问题一样,大都是从众多类似现象中抽出若干现象加以观察,归纳出一般规律,然后从这规律出发,演绎地说明其他类似现象。孟德尔就是用这种方法研究了豌豆的7种单因子杂种的分离方式,在这基础上进而研究了二因子杂种和三因子杂种的分离方式。结果他得出结论说,一对因子的分离与另一对因子的分离是独立的,两者是自由组合的。这样的结论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就被认为是孟德尔研究过7对基因分别位于7个不同染色体上的证据。但鉴于豌豆的单倍染色体数也恰好是7个,理所当然的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事情真有这样的巧合吗 在1968年,Lamprecht发表了豌豆的遗传图,图中也包括了孟德尔研究的7对基因。这些基因不是分散在7个染色体上,而是坐落在4个染色体上,其中第1染色体上有2个基因,第4染色体上有3个基因。前述孟德尔的二因子杂种是豆粒满皱(R/r,这儿沿用Lamprecht的基因符号以便查考,下同)和子叶黄绿(I/i)这两对基因的分离,而三因子杂种是研究豆粒满皱、子叶黄绿和花冠红白(A/a)这三对基因的分离。结果发现,子二代分离数据都符合自由组合的原则。这看来和遗传图上某些基因相互连锁的事实有矛盾,但实际并非如此。R/r单独在第7染色体上,自然与其他染色体上的基因可以自由组合,而A/a与I/i这两对基因虽同位于第1染色体上,但这两对基因间的图距单位却高达204,应用作图函数推算,重组率竞高达49%,早已属于自由组合的范围了。 那么孟德尔是否做过植株高矮和豆荚形状的两因子杂交试验呢因为支配植株高矮和豆荚形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Le/le和V/v)都位于第4染色体上,图距单位为12,有较强的连锁,如用这两对相对性状做两因子杂交试验,推测所得数据将与自由组合的理论比数有明显差异。那时孟德尔会不会碰到了不符合自由组合的比数,而又不可能想到连锁,从而把难以解释的资料弃置一旁呢这是一个疑案。但鉴于他的论点上有这样一句话:“用豆粒性状进行试验,可以最简单和最正确地达到试验目的。”所以他可能没有做过植株高矮和豆荚形状这种较复杂的二因子杂种分离试验。他可能单是根据已做过的一些二因子杂种和三因子杂种的分离试验,对所得的结果加以归纳,推而广之,演绎地认为所有7对基因间都是自由组合的。不过不论怎样,孟德尔从二因子和三因子杂交试验归纳出来的自由组合定律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是经得起考验的。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