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B.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到达尽头。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说明白。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B.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小题3: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主要是记游文字。所记之意不在山、泉、洞本身,而在探密游客多少。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B.“其孰能讥之乎”从与前面内容的联系来看,还是在说明“尽吾志”的重要性。
C.第二段主要是谈游山感悟。先明古人观物,思之恒在,往往有所得。借此将议论引向深入:人生践行都必须有“志”,有“力”,有“物”的帮助,做到“尽志无悔”。
D.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深感惋惜。小题4:下列句子皆选自课本,请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汉语((1)(4)各2分(2)(3)各3分)
(1)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
(2)本来知道把先生和死等同起来是多么荒诞,把长命和短命看作一回事,纯属无稽之谈。
(3)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
(4)这就是求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采取的缘故
小题1:题目分析:极,尽,尽享。
点评:我们要紧紧把握命题人重课本,重迁移的命题意图,绷紧不以今义释古词的这根弦。常见文言实词的学习要有系统的观念,即建立实词的词义系统,并把握某个词义的运用环境,二要因文定义。一个词不管有多少种意义,当它一进入具体环境后,就只能有一个恰当的理解。所以在文言文的阅读中,利用汉语词语的构成特点、根据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结合上下文的语境限制和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词义的推断是特别需要,特别实用,也十分有用。
小题2:题目分析:C项,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代词,指自己/语气词;B项,介词,对于/介词,在;D项,连词,相当于“而”/连词,因为,表原因。
点评:对于文言虚词,应熟练掌握《考试大纲》中列举的文言虚词。识记时,可分级识记,先把握词性,再理解意义。做题时,应看其在句子中所处位置来判断词性,再根据具体语境来确定它的意思。
小题3:题目分析:古人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无中生有。
点评:解答本题可将本题的四个选项在文本中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和原文对比,很容易就能发现错误的选项。需注意的是,错误选项中的错误往往很细微,且会夹杂在正确的表述中,这就要求考生比对原文时要细致。
小题4:题目分析:这几个要翻译的句子,均来自于课文。虽来自于课文,但并不好翻译,文言现象体现得比较多:这里有通假字,“见”通“现”,此处可译为“露出”;有词类活用,“一”和“齐”都可以看作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有句式,“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为状语后置句,可译为“月亮从东山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有判断句,“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是判断句,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则前句式对称;有固定词组,“所以”,此处是……的原因。
点评: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落实时应直译为主,字字落实。翻译时要首先看有无文言句式,有句式必须按文言句式的特点去翻译。本题中的第2句、第3、4都应先判断是什么句式。文言句式往往是赋分点。然后要看有无词类活用,这也是赋分点,必须落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