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共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晋函陵        军:驻扎                 B.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C.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D.何之有        厌:厌烦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臣壮也,又不如人而燕国见陵耻除矣

B.夜缒出今人有大功击之

C.若亡郑而有益君因击沛公

D.乱易整使工药淬之小题3:请将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译文:  

小题4:从文中看,烛之武主要是从哪一方面说服秦伯退兵的?这表现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作答。(3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6分)(1)(您)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就相对削弱了。

(2)借助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结交的盟友,是不明智的。

小题4:(3分)从秦国自身利益出发,分析秦晋利害关系(1分)。表现出烛之武是一个洞察世事与人心、机智精明的人(2分)。(语意相近即可)。

小题1:题目分析:D(应为"满足")

点评:本题是检查课文中实词的掌握,这些词都是常见词,活用的比较多,容易记混,所以要加强记忆。

小题2:题目分析:D(均为介词,可译为"用"。A项"之"均为助词,前"之"用于主谓间,不译;后之"可译"为"的"。B项"而"均为连词,前"而"表修饰,可不译;后"而"表转接,可译为"却"。C项"于"均为介词,前"于"可译为"对",后"于"可译为"在")

点评: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小题3:题目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陪”指增加一分,句意完整2分。(2)这个句子中“与”是结交的意思,这个关键词占1分,句意完整2分。

点评: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这些都很容易被设置为得分点。第一个句子里有四个词是活用的,第二句里有一个省略句,这些都是得分点。

小题4:题目分析:从秦国自身利益出发,分析秦晋利害关系:“越国以鄙远,君知共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表现了烛之武的洞察世事和机智精明。

点评: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

阅读理解与欣赏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