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任延字长孙,南阳宛人也。年十二学于长安,显名太学。

更始元年,拜会稽都尉。时年十九,迎官惊其壮。时避乱江南者未还中土,会稽颇称多士。延到,皆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掾吏贫者,辄分奉禄以赈给之。省诸卒,令耕公田,以周穷急。每时行县,辄使慰勉孝子,就餐饭之。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王莽时,四辅三公连辟,不到。掾史曰请召之。延曰:“龙丘先生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都尉埽洒其门,犹惧辱焉,召之不可。”遣功曹奉谒,修书记,致医药,吏使相望于道。积一岁,苌乃乘辇诣府门,愿得先死备录。遂署议曹祭酒。苌寻病卒,延自临殡,不朝三日。是以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建武初,延上书愿乞骸骨,归拜王庭。诏征为九真太守。光武引见,赐马杂缯,令妻子留洛阳。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之礼。延乃移书属县,皆以年齿相匹,其产子者,始知种姓。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左转睢阳令,九真吏人生为立祠。

视事四年,拜武威太守。帝亲见之,戒曰:“善事上官,无失名誉。”延对曰:“臣闻:忠臣不私,私臣不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善事上官’,臣不敢奉诏。”帝叹息曰:“卿言是也!”既之武威,时将兵长史田绀,郡之大姓,其弟子宾客为人暴害。延收绀系之,父子宾客伏法者五六人。绀少子尚乃聚会轻薄数百人,自号 * * ,夜来攻郡。延即发兵破之。自是威行境内,吏民安息。郡北当匈奴,南接种羌,民畏寇抄,多废田业。延到,选集武略之士千人,明其赏罚,屯据要害,其有警急,迎击追讨,虏遂绝。河西旧少雨泽,乃为置水官吏,修理沟渠,皆蒙其利。又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郡遂有儒雅之士。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永平二年以为河内太守,视事九年,病卒。

(《后汉书·循吏列传》)

[注]①功曹:官名。②修书记:写好书信。③议曹祭酒:官名。④交趾:地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卒,令耕公田省:裁减

B.苌病卒,延自临殡寻:招致

C.是以郡中贤士大夫争往焉宦:做官

D.龙丘先生躬德义履:实行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延令铸作田器②今其智反不能及

B.①年十二学长安,显名太学②乃设九宾礼

C.①敬待师友之礼②作《师说》贻之

D.①有原宪、伯夷节②句读不知,惑之不解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任延尊重、任用、培养人才的一组是

①会稽颇称多士                    ②聘请高行,敬待以师友之礼

③躬德履义,有原宪、伯夷之节      ④延自临殡,不朝三日

⑤郡中贤大夫争往宦焉              ⑥造立校官,自掾吏子孙,皆令诣学受业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小题4:将文言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①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4分)

②延视事四年,征诣洛阳,以病稽留(4分)

③后坐擅诛羌,不先上,左转召陵令。(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①九真民众习惯(风俗)以打猎为业,不懂得用牛耕种,民众常常到交趾去买粮,常常导致生活贫困。(以……为,告籴,<于>交址,致各1分)

②任延在九真郡干了四年,被朝廷征召回到洛阳,但因病留了下来(视事,征,诣,以, 各1分)

③后因擅自诛杀羌人,事先没有上奏(而获罪),降职为召陵令。(坐,诛,上,左转各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寻:不久。如:寻病终。(《桃花源记》)

点评:文言实词要结合上下文理解,但也可以从已学知识中迁移而来,本题中的“寻”,这样就会让学生学有所用,也更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运用能力。本题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

小题2:

题目分析:都是介词“在”;A连词,“于是”/副词,“竟然”;C介词,“用”,表方式/连词,表目的;D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

点评:本题所选的虚词均为常考虚词,并且涉及到虚词的用法很广。有副词、助词、介词、连词等。考生复习时要分清词类。

小题3:

题目分析:①介绍会稽士人多的情况;③是称赞成丘先生的话;⑤表现郡中贤士大夫愿意为他所用。

点评:这是一道文本筛选信息题,文言文信息的筛选要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条件,本题中“尊重、任用、培养人才”就是限制条件。命题者往往在选项中故意忽略题干中的限制条件而扩大答题范围。

小题4:

题目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俗:民俗。籴:买粮。致:导致。以……为:把……当作。②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征:被征召。诣:到达。洛阳,以:因为。③坐:犯……罪。擅:擅自。上:上奏。左转:降职。

点评:本题句子选得较好,重点考查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另外这两个句子很多地方要求考生结合上下文补充内容,所以考生平时学习要多培养语感,将句子翻译得更加通顺。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毕淑敏

  ⑴“但是”这个连词,好似把皮坎肩缀在一起的丝线,多用在一句话的后半截,表示转折。

  ⑵比方说:你这次的考试成绩不错,但是——强中自有强中手。

  ⑶比方说:这女孩身材不错,但是——皮肤黑了些。

  ⑷不知“但是”这个词刚发明的时候,对它前后意思的分量,是否大致公允?也就是说,它只是一个单纯纽带,并不偏谁向谁。后来在长期的使用磨损中,悄悄变了。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词,“但是”一出,便像撒了盐酸的污垢,优点就冒着泡沫没了踪影。记住的总是贬义,好似爬上高坡,没来得及喘口匀气,“但是”就不由分说把你推下了谷底。

  ⑸“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药包的细麻绳,成了马上有冷水泼面的前奏曲。让你把前面的温暖和光明淡忘,只有振作精神,迎击扑面而来的顿挫。

  ⑹其实,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但是”的本意,不过是强调事物立体。可惜日积月累的负面暗示,“但是”这个预报一出,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绩,轻慢了进步,贬斥了攀升。

  ⑺一位心理学家主张大家从此废弃“但是”,改用“同时”。

  ⑻比如我们形容天气的时候,早先说:今天的太阳很好,但是风很大。

  ⑼今后说:今天的太阳很好,同时风很大。

  ⑽最初看这两句话的时候,好像没有多大差别。你不要急,轻声地多念几遍,那分量和语气的韵味,就体会出来了。

  ⑾但是风很大——会把人的注意力凝固在不利的因素上。觉得太阳好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风大才是关键。借助了“但是”的威力,风把阳光打败了。

  ⑿同时风很大——它更中性和客观,前言余音袅袅,后语也言之凿凿。不偏不倚,公道而平整。它使我们的心神安定,目光精准,两侧都观察得到,头脑中自有安顿。

  ⒀一词背后,潜藏着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

  ⒁花和虫子,一并存在。我们的视线降落在哪里?

  ⒂“但是”是一副偏光镜,让我们聚焦在虫子,把它的影子放得浓黑硕大。

  ⒃“同时”是一个透明的水晶球,均衡地透视整体。既看见虫子,也看见无数摇曳的鲜花。

  ⒄尝试着用“同时”代替“但是”吧。时间长了,你会发现自己多了勇气,因为情绪得到保养和呵护。你会发现自己拥有了宽容和慈悲,因为更细致地发现了他人的优异。你能较为敏捷地从地上爬起,因为看到沟坎的同时也看到了远方的灯火……

1.从前6节看,作者认为“但是”是一个什么样的词语?请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但是”这个预报一出,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绩,轻慢了进步,贬斥了攀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⒀节“一词背后,潜藏着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较为敏捷地从地上爬起,因为看到沟坎的同时也看到了远方的灯火……”一句中,“沟坎”和“灯火”各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风不能把阳光打败”是一种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很想把这件事情做好,但是太难了”“他很聪明,但是有些偏科”“她长得很漂亮,但是有点胖”……大家可能经常这样说。“但是”,“但是”,我们已经习惯在用“但是”。此文耐人寻味,读后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请简要谈谈此文对你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