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新闻阅读(2分)

新华社北京9月19日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9日说,中日经贸合作符合双方利益,日本非法“购岛”闹剧,势必影响、损害中日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对此日方必须承担完全责任。

  他是在商务部举行的月度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作出上述表示的。

沈丹阳说,钓鱼岛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日本上演非法“购岛”闹剧,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已经激起了全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和坚决抵制。

小题1:你能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吗?                                               

小题2:面对冲突,我们反对战争,但我们不怕战争。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3分)

小题3:你也许看过一些表现战争的文学作品,那惨烈的战斗场面,那勇敢的英雄形象,可能使你对战争有了更深的认识。请举出其中的一部作品及人物形象。(2分)

答案

小题1:“购岛”闹剧影响中日经贸合作

小题2:我们反对战争,是因为我们是热爱和平的国家。同时我们有强大的国力,不惧怕武力威胁。如果别人挑起战争,我们也会毫无畏惧地应对。

小题3:略

小题1:

题目分析:新闻标题要点明事件的主要信息:事件的名称和影响,语言要精练。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对新闻不太了解。文章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概括方法,叙述事情的文章,从人物、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几点来概括即可,表达情感的文章,可从人物在什么环境下有什么感受来概括。

小题2:

题目分析:注意从战争的性质来分析,战争有正义的战争,有非正义的战争,保卫国家,抵抗侵略的战争是正确的战争。

点评:本题不难,对于此话题学生易于感想。阅读发表感想,首先要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抓住话题的核心,联系现实,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小题3:

题目分析:题干中有“惨烈的战斗场面,那勇敢的英雄形象”关键语,虽然只要求“列举”,但略加说明为好。

点评:本题不难,这方面的材料甚多,学生熟悉。阅读文章,补充材料,也是理解文章的一种方式,也是由课内知识学习向课外知识产的迁延。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弟弟的来信

中师毕业的弟弟高高兴兴去清泉乡小学报到,以为那是个好地方。两天后回来了,垂头丧气地闷在家里。我问了许多遍,弟弟才闷出一句话:那不是人呆的地方。

一天后弟弟又走了,是爹拿着木棒撵了二里多地撵回去的。爹一直在骂:咋不是人呆的地方?只要有人住,就是人呆的地方!你个兔崽子,要再随便跑回来,瞧我打断你的腿!

于是我就不能瞧见弟弟的人,只能隔上一段时间天外来客式的瞧上弟弟的信了。弟弟说:

“这是个兔子不屙屎的地方,没有电,没有水,如果拍鬼子进村的电影,这里最合适。”爹听完哼一声,说:放狗屁!

后来弟弟又来信了,说:经常能吃到乡亲们送来的肉块,红红的,白白的,因为他们的孩子认字了。那种肉很好吃,吃得很多,后来才知道是耗子肉、蛇肉.又全部呕了。我笑着读完信。爹却一脸慎重:“那肉我吃过.味道很好。”我问哪一年吃的.爹说是三年灾荒时期。

再后来,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是一件毛皮坎肩。爹摸摸,惊呼:“黄鼠狼皮的,真不容易。”弟弟附信中送来了几句话:“乡亲给的。想爹年事已高,送给爹吧!..爹把坎肩摸了又摸,说:“寄回去。”我取出了纸笔说:“捎带着写封信吧。”爹蹲在大门口抽烟,闷闷一口,闷闷一口,闷了半宿.闷出一句:“勿挂念。”

那件黄鼠狼皮坎肩后来弟弟卖了,换采一点钱,买了些粉笔、教具之类,信中说:没有粉笔的日子,就用抹布蘸了水写,水一干,字就消失了,这倒反而提高了识字的速度,全乡比赛,夺了头名!弟弟寄回一张奖状。爹看了又看,说:”贴上,哪儿显眼贴哪儿!”

没有粉笔使用的事儿吓了我一大跳,小心翼翼地寄信去问。弟弟回信说:“张艺谋拍的《一个都不能少》,看过吧?人家小魏老师有一个学生跑去打工,她去找,不仅找回了学生,还找回了一车学习用具。我呢?我的学生让他少都少不了!因为,乡亲们就算累死饿死,也不会让儿女们休学!”

再后来来信:弟弟谈自己的事情就少了.提他的学生渐渐多了.全是些猫三狗四的名字.

谁谁谁的名次提前了,谁准谁考了满分,谁谁谁到乡里、市里比赛啦,等等。我高声读信.爹在一旁就直点头。我把信读完了,爹还在点头:“不孬,咱于老三的儿子,不孬……”

我把爹的夸奖给弟弟寄了去。弟弟来信说他哭了。

过春节的时候.弟弟没有回来。爹提了红灯笼在村头站了半宿,弟弟还是没有回来。

年还没有过完.爹终是耐不住了,闯关东似的周身挂满物品找小儿子去了。

爹是哭着回来的。爹泪汪汪地望着我:“你知道吗?你弟不回来,是舍不得那几十块钱车票。你知道吗?”爹说他瞎子似的在山里转,好容易逮着个人.上前说:兄弟,问个路。那人一回头:“啊呀一是爹!”

这以后.爹一直闷着气转悠。问问,爹说:那不是人呆的地方!

爹让我去信把弟弟叫回来:不用教书了,跟爹在大棚里种反季节菜,挣钱!.

弟很快回信了.说:决定了,不回去!弟弟还在信中说,春天到了,许多花儿都开了,学生们上山采花,不是掐断,而是连泥挖回,种在教室外,有许多蜂儿来采,很美丽……

小题1:下面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有大量的细节描写,如用水在黑板上写字.吃蛇肉老鼠肉等,这些都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B.小说的内容都是通过弟弟的来信传达出来的。这种正面描写的手法是这篇小说成功

的原因之一。

C.小说结尾的景物描写既是写实,又是弟弟内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D.小说写弟弟哭了,又写爹哭着回来。这两处哭都表达了父子亲情和相互理解。 E.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而又前后呼应。

小题2:弟弟的若干次来信从内容上有哪些变化,请简要概括?弟弟的来信有何作用?(6分)

                                                                              

小题3:小说开头弟弟说清泉乡“那不是人呆的地方”,被爹一顿骂.又被爹用棒子撵回去;后来爹去了一趟清泉小学.却哭着回来,“那不是人呆的地方”,并要弟弟回家种反季节菜。这前后矛盾的言行说明爹爹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4:弟弟最后“决定了,不回去”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探究。(8分)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