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小题1: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谒见
B.无乃尔是过与过错
C.是社稷之臣也国家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跌倒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其身也,则耻焉
B.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既来之,则安之彼竭我盈,故克之
D.昔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五十步笑一百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题目分析:
小题1:过:责备。
小题2:A、介词,对/介词,对于;B、连词,却/连词,却;C、代词,他们/代词,他们;D、介词,把/介词,凭借。
小题3:原文意思为: “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国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均:平均分配。和:和睦相处。安:相安无事。
点评:一、文章内容是学生熟悉的故事,难度适中,符合高考浅易的要求。二、文言实词题考得比较灵活,有课内知识迁移,也有语境分析。三、翻译题句子选用很好,句子虽然短小,但包含的文言现象多,有利于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本句的翻译有一定的难度,对于高一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