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齐攻鲁,至其郊,望见野妇人抱一儿、携一儿而行。军且及之,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儿随而啼,妇人疾行不顾。齐将问儿曰:“走者尔母耶?”曰:“是也。”“母所抱者谁也?”曰:“不知也。”

齐将乃追之。军士引弓将射之,曰:“止!不止,吾将射尔。”妇人乃还。齐将问之曰:“所抱者谁也?所弃者谁也?”妇人对曰:“所抱者,妾兄之子也;弃者,妾之子也。见军之至,将及于追,力不能两护,故弃妾之子。”齐将曰:“子之于母,其亲爱也,痛甚于心,今释之而反抱兄之子,何也?”妇人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夫背公义而向私爱,亡兄子而存妾子,幸而得免,则鲁君不吾畜,大夫不吾养,庶民国人不吾与也。夫如是,则胁肩无所容,而累足无所履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故忍弃子而行义。不能无义而视鲁国。”

于是齐将案兵而止,使人言于齐君曰:“鲁未可伐。乃至于境,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请还。”齐君许之。鲁君闻之,赐束帛百端,号曰“义姑姊”。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妇人疾行不顾:考虑

B.军且之及:赶上

C.今之而反抱兄之子释:丢弃

D.不能无义而鲁国视:面对小题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3分)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使人言于齐君

B.赐束帛百端

C.庶民国人不吾与也

D.己之子,私爱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妇人弃私爱而向公义,当然是因其具有良好的道德自觉,同时也与强大有力的社会道德舆论环境有关。

B.妇人对两小儿的态度,看似违背常情,实则符合社会大义,并因此震动了侵略者。

C.齐国军队在入侵鲁国时,连在山野行走的妇孺也不放过,足见其残暴无行。后在妇人高尚道德情操的影响和感召下,放弃了对鲁国的侵略。

D.一个山野妇人的无心之举解救了鲁国的危难,从中可以看出深藏民心的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巨大力量,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软实力”。小题4:翻译文言选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1)弃其所抱,抱其所携而走于山。(4分)

译文:                                                  

(2)山泽之妇人耳,犹知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而况于朝臣士大夫乎?(4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那妇女)放下怀里抱着的孩子,抱起手里牵着的小孩逃到山里。(2)连山野妇人都懂得守节操行道义,不因私利损害公利,而况他们的朝臣和士大夫呢?

题目分析:

小题1:顾:回头,回头看

小题2:例句为宾语前置,A、状语后置;B、省略句;D、一般陈述句。

小题3:“齐国军队在入侵鲁国时,连在山野行走的妇孺也不放过,足见其残暴无行”错。

小题4: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所抱:所字结构。走:奔跑,意译为“逃跑”。(2)连山野妇人都懂得守节操行道义,不因私利损害公利,而况他们的朝臣和士大夫呢?(犹:尚且。持节:坚守节操。以:因为。况……乎:更何况……呢?

点评:一、所选文章思想性很强,妇人之义为人称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表现。二、文章内容与教材衔接紧密。三、题目设置较好,与课内知识结合得好,如“顾”的解释。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