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后面的题目。

端沐赐,卫人,字子贡。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问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陈子禽问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问曰:“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也。”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遂行。

至齐,说田常曰:“君之伐鲁过矣。夫鲁,难伐之国,其城薄以卑,其地狭以泄,其君愚而不仁,大臣伪而无用,其士民又恶甲兵之事,此不可与战。君不如伐吴。夫吴,城高以厚,地广以深,甲坚以新,士选以饱,重器精兵尽在其中,又使明大夫守之,此易伐也。”田常忿然作色曰:“子之所难,人之所易;子之所易,人之所难。而以教常,何也?”子贡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于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隙,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善。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子贡曰:“君按兵无伐,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田常许之,使子贡南见吴王。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过。常相鲁卫,家累千金,卒终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注】①高、国、鲍、晏:人名,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与回也孰愈   愈:胜过

B.其城薄以卑     卑:低矮

C.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封:被封爵

D.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恣:肆意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以教常,何也    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B.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C.如此,则君之立于齐危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孔子适是国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5分)

译:                                                                          

⑵虽然,吾兵业已加鲁矣,去而之吴,大臣疑我,奈何?(5分)

译:                                                                          

小题4:从第四段看,子贡给田常的建议是什么?田常接受子贡的建议是出于什么考虑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1)孔子到这个国家,一定要了解它的政事。这是请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2)虽然这样,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离开转而到达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小题4:①应该放弃攻打鲁国,转而攻打吴国(2分)。②田常在齐国的地位(2分)。

小题5: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小题1:

题目分析:恣,使……肆意,放纵。使动用法。

小题2:

题目分析:C、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介词,“用”/介词,“按照”;B、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顺承,“就”;D、介词,“趁机”/介词,“通过”。

小题3:

题目分析:第一句,“适”“是”“求之”“抑”各1分,句意1分,共5分。第二句,“虽然”“加”“之”“奈何”各1分,句意1分,共5分。

小题4:

题目分析:第四段子贡说田常有“故曰不如伐吴”的话,子贡对田常分析了伐鲁与伐吴的利弊主要是从田常个人的角度来谈。

小题5:

题目分析:“于”的介宾结构常置于句末,据此断开第一句;“贤者”“不贤者”两句相对,断开第二、三、四句;“文武之道”常见词语,据此断开第五句;“夫子焉不学”结构完整,再断一句。

【参考译文】

端木赐,是卫国人,字子贡。子贡口齿伶俐,巧于辞令,孔子常常驳斥他的言辞。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更加出色?”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指望跟颜回相比呢?颜回听知一个道理,能够推知十个道理,我听说一个道理,也不过推知两个道理。”

陈子禽问子贡说:“仲尼在哪里得来(这么广博的)学问啊?”子贡说:“文王、武王的治国思想并没有完全丢掉,还在人间(流传),贤能的人记住它重要的部分,不贤的人只记住了它细枝末节,无处不有文王、武王的思想存在着。先生在哪里不能学习,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陈子禽又问道:“孔子到这个国家,一定要了解它的政事。这是请求人家告诉他的呢,还是人家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先生凭借着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美德得来的。先生这种求得的方式,或许与别人求得的方式不同吧。”

田常想要在齐国叛乱,却害怕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的势力,所以想转移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说这件事,对门下弟子们说:“鲁国,是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生养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祖国危险到这种地步,诸位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请求前去,孔子制止了他。子张、子石请求前去(救鲁),孔子也不答应。子贡请求前去(救鲁),孔子答应他,子贡就出发了。

子贡来到齐国,游说田常说:“您攻打鲁国是错误的啊。鲁国,是难攻打的国家,它的城墙单薄而低矮,它的护城河狭窄而水浅,它的国君愚昧而不仁慈,大臣们虚伪而无用,它的士兵百姓又厌恶打仗的事,这样的国家不可以和它交战。您不如去攻打吴国。吴国,它的城墙高大又厚实,护城河宽阔又水深,铠甲坚固并且崭新,士卒经过挑选并且精神饱满,宝贵的人才、精锐的部队都在那里,又派英明的大臣守卫着它,这样的国家是容易攻打的。”田常顿时忿怒,脸色一变说:“你认为是困难的,人家认为是容易的;你认为是容易的,人家认为是困难的。用这些话来指教我,是什么用心?”子贡说:“我听说,忧患在国内的,要去攻打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国外的,要去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在国内。我听说您多次被授予封号而多次未能封成,是因为朝中大臣里有反对你的呀。现在,你要攻占鲁国来扩充齐国的疆域,若是打胜了,你的国君就更骄纵,占领了鲁国土地,(齐国的)大臣就会更尊贵,而您的攻劳都不在其中,这样,您和国君的关系会一天天地疏远。这是您对上使国君产生骄纵的心理,对下使大臣们放纵不羁,想要因此成就大业,太困难啦。国君骄纵就会无所顾忌,大臣骄纵就会争权夺利,这样,对上您与国君感情上产生裂痕,对下您和大臣们相互争夺。象这样,那您在齐国的处境就危险了。所以说不如攻打吴国。假如攻打吴国不能取得胜利,百姓死在国外,大臣率兵作战,朝廷势力空虚,这样,您在上没有强臣对抗,在下没有百姓的非难,孤立国君专制齐国的只有您了。”田常说:“好。虽然这样,可是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从鲁国离开转而到达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子贡说:“您按兵不动,不要进攻,请让我为您出使去见吴王,让他出兵援助鲁国而攻打齐国,您就趁机出兵迎击它。”田常采纳了子贡的意见,就派他南下去见吴王。

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而使越国称霸。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了相应变化,十年当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

子贡喜欢囤积居奇,贱买贵卖,随着供需时机转手谋取利润。他喜欢宣扬别人的长处,也不隐瞒别人的过失。曾出任过鲁国和卫国的国相,家产积累千金,最终死在齐国。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姚平仲字希晏,世为西陲大将。幼孤,从父古养为子。年十八,与夏人战臧底河,斩获甚众,贼莫能枝梧。宣抚使童贯召与语,平仲负气不少屈,贯不悦,抑其赏,然关中豪杰皆推之,号“小太尉”。睦州盗起,徽宗遣贯讨贼,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及贼平,平仲功冠军,乃见贯曰:“平仲不愿得赏,愿一见上耳。”贯愈忌之。他将王渊、刘光世皆得召见,平仲独不与。

钦宗在东宫,知其名,及即位,金人入寇,都城受围,平仲适在京师,得召对福宁殿,厚赐金帛,许以殊赏。于是平仲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  

平仲功不成,遂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抵邓州,始得食。入武关,至长安,隐华山,顾以为浅,奔蜀,至青城山上清宫,人莫识也。留一日,复入大面山,行二百七十余里,度采药者莫能至,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乾道、淳熙之间始出,至丈人观道院,自言如此。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亦时为人作草书,颇奇伟,然秘不言得道之由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不悦,其赏抑:阻止

B.平仲在京师适:正好

C.采药者莫能至度:估计

D.朝廷下诏物色求之数:多次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然关中豪杰皆推不似人君

B.而虏夜徙去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C.解纵所乘骡然后求谋臣

D.速若奔马吾无意于人世矣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平仲年少气盛,有不媚权贵的性格特征,在平顶睦州盗贼后,更是引起了童贯的嫉妒,结果未见到皇帝,也没有得到奖赏。

B.姚平仲奇袭金兵未获成功,但文中写他“请出死士斫营擒虏帅以献”表明作者对他壮举的肯定,“及出,连破两寨,而虏以夜徙去。”又表示了作者的惋惜。

C.文中写姚平仲在兵败后,“乘青骡亡命,一昼夜驰七百五十里”,以及“时年八十余,紫髯郁然,长数尺,面奕奕有光,行不择崖堑荆棘,其速若奔马。”都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

D.作者在客观记叙中写了姚平仲一生重大的事件,勾勒了他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富有传奇的人生经历,同时饱含了自己对这位“失败英雄”的赞美、同情、惋惜和仰羡之情。小题4:把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贯虽恶平仲,心服其沉勇,复取以行。

(2)乃解纵所乘骡,得石穴以居。朝廷数下诏物色求之,弗得也。